韩寒的个性解析:戴面具的人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福克纳曾说:一个作家唯一与别人有关的事情就应该是他的作品。[1]跟韩寒类似,同样高中没毕业、不时自称乡下人的福克纳,也是一个名满天下却喜欢把私生活捂得严严实实的人。但尽管福克纳这么说,实际上从作家的生平、个性和思想出发,理解作家的创作,或反过来通过作品理解作家本人,却也是古老而行之有效的解读方法。用成语来说就是“文如其人”。
作为韩寒的读者,我们很多人对韩寒的八卦感兴趣,例如他的生平、个性和思想情况,以及这些情况怎样影响了韩寒的生活,怎样造就了现在的作家和赛车手韩寒。喜欢一个人总是从喜欢看脸蛋始以喜欢看屁股终,这没啥抹不开的,韩寒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很多人说,‘我不看韩寒的作品,但我喜欢他这个人。’我想告诉他们,作品就像我的裸体,我的人就像我的脸蛋,其实我更喜欢大家可以看全部。”[2]
要理解韩寒的个性和思想发展,离不开对韩寒所成长、生活的宏观历史环境、也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历史生活的理解,也离不开对韩寒所成长的具体家庭环境、个人生活经历等因素的理解。——这又使得对于韩寒的解读,成了对中国最近三十多年社会历史的解读。
韩寒所以最终能成为一个著名作家,并非一个偶然事件,而与其人生经历、个性和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要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先从韩寒极具争议性的个性说起。
狂放不羁只是表象
在那些看韩寒不顺眼的人眼里,十几岁时就自称“上海大金子”的韩寒,可谓死性不改地狂妄自大,竟敢批评当代中国教育是“穿着棉袄洗澡”,“口出狂言藐视文坛泰斗”,[3]说什么“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说什么“如果我当作协主席,下一秒就解散中国作协”,说什么大师巴金、茅盾、冰心不会写作文,说什么体制内作家是被国家所豢养,骂完博士骂教授,骂完领导骂愤青,没有任何官衔地位却经常对公共事务指手画脚……确实性格狂傲得可以,以至于有不忿者称韩寒“无耻到信口雌黄”,“要是我当韩寒他爹,那下一秒就把他打死”。[4]
出道十多年间,韩寒走过了一路的质疑甚至谩骂,也走过了一路的掌声和鲜花。在那些欣赏韩寒的人眼里,韩寒却是一个谦虚有礼,甚至有些内向腼腆的“大男孩”,如画家、作家陈丹青认为“韩寒可不是流氓,他很斯文,很腼腆。他就是我做我自己,我表达我自己”。[5]
这两种形象到底哪一种所描述的是真实的韩寒?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注意到:那些指责韩寒狂傲的人一般都跟韩寒不熟,或往往没有密切直接交往,都是从韩寒的言论、作品或根据媒体报道,间接地道听途说地来理解韩寒,例如作家谈歌、郑彦英、方舟子等人。他们所以说韩寒狂傲,实际上是将韩寒的文风和他在公共场合的某些故作姿态,与真实的韩寒混在了一起。
而那些跟韩寒有较密切关系或者亲身跟韩寒打过较多交道的人,比如韩寒的出版人路金波,《萌芽》主编赵长天,画家、作家陈丹青,艺人徐静蕾,作家饶雪漫、六六、李承鹏,韩寒在赛车界的同事和朋友,发小、同学,见过韩寒本人的一些粉丝,则几乎没人说韩寒不好,普遍反映韩寒是一个脾气倍儿棒的人:“只有亲眼见过他的人,才能体会,韩寒并非一直如他表现在文字中那样爱谁谁,私底下的他,善良、温和、沉默,甚至有那么点羞涩。”[6]
个别人所以会对韩寒产生误解,将韩寒的公共姿态与作家的个性本身混为一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韩寒缺乏了解。而他们所以会对韩寒缺乏了解,韩寒自己多少应该负一点责任,他或多或少有些内向腼腆不善于交流,虽然近年来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情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此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韩寒经常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私人生活,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他平时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形象,也多数经过媒体和舆论的过滤,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是他本人的真实面貌。
本性善良也不狂傲
在东方卫视2006年11月12日播出的《杨澜访谈录》节目中,主持人杨澜开头就整出这么一句:“韩寒,就在采访前,有人给我打电话说:你问问韩寒说他订婚了,有这事吗?”韩寒听到这个问题显然有些吃惊,随即垂下眼帘向左右张望了一番,略加思索后才抬起眼睛看着杨澜,稍显拘谨地微笑着说:“按我的性格,应该会直接结婚吧。”杨澜提这么个问题显然是想活跃下现场气氛,不过却无意中让我们注意到韩寒腼腆的一面。
其实就拿现如今在网上的多种韩寒访谈录像来说,如《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央视《对话》节目等,韩寒在其中大多数场合都显得不无腼腆温顺的一面,个别时候甚至有表达不大流畅、言不及义的情况。在杨澜的那期节目中,韩寒甚至直接招认过自己不太喜欢上电视,更喜欢在不露面的情况下鼓捣一些事情。
韩寒虽然杂文写得铺张凌厉、狂放不羁,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一个内向腼腆温和,不大善于甚至不大喜欢跟人交流的人!这是令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的。
有记者曾经这样评论韩寒:“很多时候他更喜欢隔着电脑写字,而不是当面表达,如他的博客公告里所说的,‘接受少量专访,原则上不接受当面采访。’在他后来接受的电视采访中,他表现自信,但看起来仍然略有腼腆,对一个青年人来说,这似乎是种比较可爱的品质,比如他笑起来或者听人说话的样子。他的声调偏于温和,似乎也念不出他文章里的铿锵;对话间有急智,但也未及文字里有那么多妙趣横生的包袱。”[7]
对比韩寒的文风和在访谈中的谈话风格,会发现两者之间差异不小,难怪方舟子等一些对韩寒持批评态度的人,因此妄下结论说韩寒不具备写出他自己作品的能力,这就像根据一个小伙子见到小姑娘会脸红,然后就推论说人家生不出来孩子一样,纯粹是胡说八道。
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中间,善于写作或者其他实际工作,而不善言谈的人比比皆是,外国的伊索、亚里士多德、牛顿、达尔文、拿破仑、丘吉尔、列宁、华盛顿、西奥多·罗斯福、玛丽莲·梦露、英王乔治,中国的韩非子、管仲、司马相如、邓艾、王羲之、詹天佑、鲁迅、柳亚子、胡耀邦、路遥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善言谈、甚至口吃的问题。甚至有一种理论认为有些人恰是因为拙于某一方面,才会勤于另一方面以致取得非凡成就。
作家的性格尤其复杂,才华横溢却不擅口头表达,名满天下却不长于交际,文笔犀利针砭时弊而生活中却温和友好的案例,在古今中外作家中间可说是非常常见。如果一个人像乌鸦一样不停地叽叽喳喳,肯定就少了思考和体验的时间,而作家最需要的恰恰不是滔滔不绝地说话,而是在做独特深刻的思考体验后能写得出来。
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内向腼腆甚至比韩寒还要厉害。福克纳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竟然因为腼腆不想出席颁奖典礼。家人、朋友,甚至美国国务院特使轮流上阵也说不动那倔老头。最后福克纳的女儿出面哀求父亲带她到欧洲一游,作为即将高中毕业的礼物。深爱女儿的福克纳这才同意去欧洲参加典礼。典礼上,福克纳也表现得非常羞怯和腼腆,发言时细声细语,速度很快,还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以致在场众人听得云山雾罩,直到第二天报纸发了文字稿,大家才知道他说的是啥意思。[8]但福克纳的内向腼腆不影响他成为一流的文学家。
如果人们对韩寒的生平和个性有较多了解的话,其实不难理解内向腼腆、不善言谈,其实是韩寒一贯的个性。
韩寒在新浪博客上有个“十不”声明:
不参加各种研讨会
不举办签售
不给活着的人写序
不为他人写剧本
不参加剪彩
不参加颁奖典礼
不出演电视剧
不写任何的约稿和专栏
不写任何软文
不接受与保健品,药品,香烟,房地产有关的商业合作
这个声明已经挂了很多年,曾被有些不了解韩寒个性的人指为韩寒狂傲的证据之一。不过如果你考虑到韩寒其实本质上是个内向腼腆的人时,就不难恍然大悟,明白他所以那么声明,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不喜欢抛头露面。作为一个公众人物,韩寒在成名后,也经常有意识地减少不必要的公开活动,尤其是那些主办方立场叵测,有可能现场效果不佳,影响他形象的活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韩寒是个注意自我保护的人。“媒体圈都知道他不接受电话采访,如果有事就直接发短信,他愿意回的就会回复,不愿意说的一概不回。”[9]他在接受平面媒体采访时,多数采用邮件笔谈方式跟采访者交流。在韩寒看来,用这种方式接受访谈,可以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回答对方的提问,不容易因临时状态不好而表现欠佳。对于不喜欢的问题也可以直接删除,而见面交流的时候,就有可能因临时状态不好把好事儿搞砸;被问到尴尬的问题,还要花心思敷衍对方。对此,他自己曾开玩笑解释说:“我觉得除了上床必须互相面对面,远了鞭长莫及以外,其他都没有这个必要。”[10]以此类推,我们就不难理解韩寒2009年拒绝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约见,其实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也有纯粹技术性的自我保护因素。
了解韩寒的人都知道,他在日常生活中一向就是内向腼腆、不善交流的(虽然其程度随着他年龄阅历的增加已经越来越轻微),平时与人交往,除非跟对方非常熟,并没有太多废话,也没有什么架子。“他很少社交,喜欢和一群一起长大的或工作联系多的一小圈子朋友待在一起,哪怕比赛喝可乐。他甚至从来没去过酒吧,没抽过一口烟。”[11]小说《他的国》中描写有着韩寒影子的左小龙说:“左小龙从骑摩托车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摔过,他天生有强大的平衡能力,除了利弊轻重和人际往来他经常平衡不好外,摩托车和自行车他从来都能完美平衡。”这多少是韩寒对自己的揶揄自况。
韩寒主编《独唱团》杂志期间,有采访者曾尖锐地提问说:“你从一个向来喜欢独来独往的人,突然成了主编、别人的领导,会不适应吗?”韩寒即在回答中坦承了自己不善于社交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最不适应的是,还要有员工在一起。我从来喜欢独来独往。有助手我都觉得很不习惯,可能我命贱吧。有人给我提包我都会很别扭。”[12]《独唱团》火暴上市后,作家王小山采访韩寒时也曾问及韩寒如何平衡杂志社的人事问题,韩寒干脆明确地说:“我痛恨这些人事的东西。”[13]
在《像少年啦飞驰》中,韩寒写了多个人物角色的失恋事件。想来,韩寒早年内向腼腆的气质,恐怕也曾经对他谈恋爱造成过一定影响。众所周知,女孩子一般更喜欢外向开朗的男生。早些年韩寒和徐静蕾闹绯闻,当时便有记者在跟踪报道时注意到:“事发地点在北京的金港汽车城,……当时的画面颇有喜感,老徐步履豪迈地走在前面,反倒是韩寒像个小媳妇似的低着头紧随在后,没想到平时笔战群雄豪气万千的韩寒面对老徐时竟是这么腼腆。耐心地等到韩寒试车完毕后,两个人便一起到路边的椅子上坐下聊天。在老徐的注视下,韩寒依旧显得很腼腆,不但不敢与老徐的目光接触,还不时低下头摆弄摆弄裤脚和鞋带,以此掩饰自己羞涩的一面。”[14]
在《1988》中,主人公陆子野曾回忆说,自己小时候因农村户口、个头、家境等问题而自卑,暗恋了女孩刘茵茵很多年,直到高中毕业才鼓起勇气表白,结果两人随即分开去不同的城市读大学。这个段子虽然不能完全跟韩寒对上号,但显然带有他个人的情感体验色彩。
由于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交,韩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交友范围,影响了社会关系的广泛发展。韩寒结交甚窄,不仅没加入过任何官方和民间的社会组织,也很少参加文化界、政治界的社交聚会。路金波评价韩寒说:“我不觉得他是中国文坛的一部分。他不泡吧、不喝酒、不谈理想、不谈文学,跟文坛人没什么话题。通常意义上的文化圈、媒体圈、民主人士圈他都不属于。他在哪都不是一分子。”[15]
在同级别的名人里,韩寒可能是与权力联系最少的一个。在当下中国这个权力无所不在的环境里,这其实就意味着因此可能会经常有人跳出来找茬,而当遇到麻烦时,也不容易摆平。2009年11月,韩寒应邀去上海“世博论坛暨第四届嘉定汽车论坛”做演讲,同时在座的陈丹青征求当地官员对韩寒演讲的意见。对方竟说其实根本不知道韩寒这个人。韩寒自己也承认,“比如我们区里的领导,他们对于我是根本无所谓的。”韩寒的母亲为了他舅舅的摩托车库被抢占一事去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政府上访,竟被保安推打,韩寒亲自去交涉一番也没讨到什么说法,连镇长都见不到。[16]《独唱团》杂志的最终流产,多少也跟没能及时在体制内找到合适的奥援有关。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质上,韩寒是和李白一样一身傲骨的人,如果韩寒突然变得八面玲珑,成了一个社交大师,那他就不是咱们的韩寒了!事实上,韩寒根本就不稀罕跟某些人结交,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如有一回韩寒的车队在某市比赛,为该市领导所宴请,市长听说韩寒是作家,就半真半假地说希望韩寒能给该市写个软文宣传宣传。韩寒确实不给面儿,随即夹枪带棒地说,你们的办公楼还有这个饭店建设的最气派,要不我就写篇文章歌颂一下啊。[17]
如此不合时宜、不懂世故、不遵循潜规则的傻孩子,能讨当权者的喜欢吗?
性格有两个极端
高中时有一回,有个老师也是吃饱了撑的,拿“一瓶水不满半瓶水咣当”那条谚语旁敲侧击韩寒。没想到韩寒转身就画了一张漫画,上面画了一个装满水的小瓶子和一个装了半瓶水的超级大瓶子,比划着大瓶子对老师说:“我就是这个大瓶。”气得老师目瞪口呆。
在日常待人接物上,韩寒确实经常率性而为、无视他人存在,表现得心高气傲。例如有时韩寒在外边参加演出活动间隙,总有想结交的嘉宾、工作人员上来想跟他说上话,认识一下,扯上点关系,韩寒却宁愿一个人绕着场地来回走摆弄手机玩。不搭理人有时会造成很严重的误解,理解的人会谓之爱独立、爱自由、怕打扰,敏感的人会觉得韩寒目中无人、太过高傲、不懂人情世故。
另一方面,在一般情况下,韩寒在跟人具体打交道时又确实表现得非常温文尔雅、非常低调,很多跟韩寒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总之,在韩寒的生活和创作中,确实充满很多相互对立的矛盾因素。在这个意义上,从更深层次地说,人们对于韩寒的误解,源于对韩寒的多重人格的缺乏了解。
就写作而言,他的文风一方面可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攻击性,一方面文字中间又总是弥散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忧郁情绪,对社会人生充满悲悯和温情;在作品所显示的思想方面,一方面有对功利主义明目张胆的认可,一方面又有对国家、民族和群众的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
作为赛车手和作家,韩寒要不时换挡适应两个不同领域的生活,他曾提出“安静赛车,疯狂写作”说,认为在强大的发动机轰隆中,车手的冷静非常重要;倒是写作,更需要激情和想象力。韩寒的这种说法似乎显示出,他清楚人本身是一个矛盾复合体,在不同的领域应该戴不同的面具。
2011年蝉联中国赛车年度领军人物称号后,韩寒发表感言时说了一句“受之有愧,舍我其谁”的话。这句颇为分裂的话语被韩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他既谦逊又霸气的不同侧面,在无意中为我们对韩寒的双重人格做了一个极其绝妙的注解。
关于韩寒的双重人格,实际上路金波曾经集中点评过:“我所知道的韩寒,大体可用几组反义词概括:衣食简朴VS挥金如土、随性自然VS处心积虑、知识分子VS初中文凭、安静赛车VS疯狂写作、冷冰冰VS好心人、独行侠VS意见领袖、传统好公民VS先锋意见者。”[18]曾经跟韩寒有过几面之缘的模特黄雯,则戏言和抱怨韩寒话语前卫疯狂,行为保守谨慎,有贼心没贼胆,想打炮都不好意思明说,“是那种内心敏感之极、极害怕受伤,但表面却是玩命地耍酷的人”。[19]
韩寒的这种冰炭同炉的双重个性,并不违背人性,只不过他表现得要更突出一些。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看来,人的性格往往由两种相反的倾向构成,但通常情况下,一种占据主导地位,构成个性的表征,而另外一种相反的倾向则被压抑,成为潜隐的性格,只在特定的场合才显露出来。一种表现得很明显的性格特质,有可能是另外一种相反的性格特质,被矫枉过正的产物。[20]传统的苏菲教观点也认为,人们外表表现出来的性格特质,往往与人们受到压抑的本性相反。胆怯可能造成于鲁莽个性所遭受的严重挫折;过度骄傲可能来源于极度的自卑;凶恶可能来自对以往因善良受欺遭遇的逆反。[21]比如朱元璋、毛泽东这样崛起于农民家庭的伟人,一方面在进行政治斗争时对政敌表现得极其残酷无情,另一方面却对普通劳动人民,特别是受苦受难受压迫者表现出深切同情和责任感,为拯救他们不惜做出极端的事。
我们普通人在评价他人个性时,也常常有一种说法,认为个性上两极相通,过分谦虚就是骄傲,大体上也说的就是差不多的情况。实际上类似情况在很多数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只不过韩寒是一个名人,表现更突出,所以也就更多地被大家所注意。
内心缺乏安全感
韩寒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一面,和他内向腼腆、不善应酬的一面,其实都是他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的不同表现。缺乏安全感有很多的层面和形成原因,韩寒的缺乏安全感,主要应该源于缺乏社会认可度带来的自我价值恐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不仅有温饱、生命、情欲等基本的物质精神需求,还有较高级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如果一个人不能及时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产生自我价值焦虑,常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或者假装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但内心又常常无法释怀。
韩寒缺乏安全感的证据之一,是他不时表现出过分敏感、防卫过度的情况。例如他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自称“乡下人”,就或多或少地就是一种防卫过度。就户籍来说,青少年时期的韩寒确实是乡下人,但是就其生活经历来说,不管是他还是他的父母,都是市民。这些情况众所周知,相信除非极其无聊的人根本不会拿这个说事儿。韩寒自称“乡下人”的做法是一种先发制人、自我调侃、自我保护的策略:为防止相关情况被人利用糗自己,干脆自己先公布出来,以示无所谓,让谣言无所用心。
与自称“乡下人”的做法类似,2006年6月22日韩寒在亭林镇拍MV时不小心掉到粪坑里,为了避免被好事者当成笑话宣扬,韩寒干脆自己先把照片贴到网上,韩寒的逻辑是:“我把它放出来,总比别人偷偷放出来,并暗地里拍手称快要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韩寒强烈的自我防卫意识。不出他所料,后来杨澜采访他时,就拿出了当时的囧照给韩寒看。韩寒在《韩寒五年文集》中的短篇小说《傻子》后附了一篇“创作谈”,特意声明其中的傻子不是自己的案例,情况也和前两个例子差不多。
自曝其“丑”,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对于自我缺乏安全感心理和潜在外部嘲讽的先发制人。自曝其“丑”,成为一种托底逻辑,使得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具有了相对合理性,从而消解了任何可能的外部攻击,也化解了自身因与外部世界相形见绌所产生的压抑感。
曾经给过韩寒一定影响的王朔,也擅长以这种自嘲、自讽、自贬姿态保护自己。王朔的所谓“我是流氓我怕谁”、“无知者无畏”等说法,都是基于同样的自我保护逻辑,先下嘴为强,让别人无话可说。
韩寒的缺乏安全感,还表现在他一方面一副我行我素啥都不在乎的样子,一方面有时候又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常常沉不住气要去解释,哪怕一个细节他都要自证。例如,方舟子、麦田等人在2012年对他进行代笔质疑时,如果他能采用置之不理、坚壁清野的应对策略,也许本来不至于弄到后来那样满城风雨。
韩寒人生道路中的某些改变,可能就是因过分在于别人的看法造成的。长期以来,韩寒对于一些人在他成名早期说他是偏才的评价,是非常在意的。韩寒以少年文学天才成名,却突然摇身一变去做赛车手,还尝试过出唱片、做歌手、填歌词、主编杂志、写剧本,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在努力超越旧我,追求更精彩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跟那些曾经鄙视过他的人做抗争,努力让他们曾经的预言逐一落空。他想做一个作家,但不想被别人说成是只会写字的书呆子。
2007年间有一阵子,韩寒被媒体集中曝负面新闻,因此接连发出了多份个人申明,其中包括对假书《坛》的申明,对不会参加作协青年作家研讨会的申明,对不会去某网站做客的申明……结果被一些网人讥为“申明专业户”。有人甚至说,“看来他一半时间用在写书赛车睡觉上,另一半时间用在了发申明辟谣上。”[22]
除了爱好申明,众所周知的是韩寒更爱好论战(以证明自己正确)。凡是敢招惹韩少的家伙,一概通通灭掉;即使不敢主动挑衅的某些人,如果有打击的价值,韩寒也会主动出击。不过,韩寒虽然战果累累,每次出击必获胜而归,但在多次论战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防卫过当,例如对白烨评论的过度敏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于他人意见的在意。
因为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在遭受拒绝的情况下,韩寒有时会因不经意的小事儿表现得十分激动。韩寒的赛车搭档孙强曾回忆说:“有一回,我们到杭州玩卡丁车,他开得很爽,一个劲让我也去开开。我从没开过卡丁车,不想丢脸,就拒绝了他的邀请。……谁知道韩爷不乐意了,特严肃地对我说:‘如果你不开,下一站咱肯定会退赛,你肯定全年都阳痿。’”韩寒小圈子里的人都知道一个半真半假的规律:韩寒说好话没准儿,说坏话一说一个准儿,所以这样的严重诅咒确实把孙强吓了一跳,尤其是后半截。[23]
韩寒笔下多个人物有他自己的影子,也或多或少都有些缺乏安全感。如《一座城池》中的“我”曾经跟一个买房狂女孩谈过恋爱,买房狂将房子看成是唯一的安全归宿,但“我”对于安全感有不同想法:“世界上真是有很多人没有安全感,而且想来人应该大抵上都是这样的。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要把这些所谓的安全感托付在一些身外之物上,比如房子或者在银行的存款。这地球是如此不可靠地悬在宇宙之中,地震、战争、经济崩溃等等会随时把我们的身外之物夺走。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随时要失去的东西能带给人安全感。”[24]
《长安乱》中的释然总是惦记着被当掉的灵剑,“觉得有那把剑在,自己很有安全感。”[25]释然对灵剑的情感依赖,恰如《他的国》中的左小龙对摩托的情感依赖。左小龙,外表狂放不羁,内心深处敏感,“他是那么喜欢摩托车,因为他觉得那是男人力量的延伸。”[26]甚至在摩托车坏了的情况下,拒不肯去见女朋友泥巴,既不肯相信自己的魅力,也不肯相信女孩子对自己的爱情。
《1988》中的陆子野,从小学就开始暗恋同学刘茵茵,但总觉得自己的户口、身高、家境是个问题,一直憋到高中快毕业才向对方表白。显然,在陆子野看来,户口、身高、家境,比起他本人,是更有可能引起女孩子爱慕的东西。同左小龙一样,陆子野对女性充满了不信任,成年后的陆子野则对此解释说:“无论车子、房子、游艇、飞机,都比把一切押在姑娘身上要好很多,因为这些目标从来不会在几个客户之中做出选择,只要你达到了购买标准,你就可以完全的得到他们,并且在产权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来和你抢,你可以大方地将他们送进监狱。但是姑娘不一样,把一个姑娘当成人生的追求,就好比你的私处永远被人捏在手里一样,无论这个姑娘的手劲多小,她总能捏得你求死不能,……最残忍的是,当她想去向其他的怀抱的时候,总是先捏爆你的私处再说。”[27]
《1988》中的娜娜曾经想当化妆师,因为喜欢化妆师可以支配别人,对此她曾极其深刻地指出:“没有安全感的人一般都特别有控制欲。我觉得我应该是没有安全感的。谁有,你说谁有,我就没见过一个有安全感的”。[28]
如果娜娜的逻辑是成立的,缺乏安全感的人控制欲强,那么《他的国》中的左小龙组织合唱团、《1988》中的陆子野做眼保健操检查员的隐秘心理动机,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他们都喜欢指挥和检查员对他人的控制能力。
《他的国》中,左小龙曾跟同事莫大帅这么解释组织合唱团的原因:“我从小想做个指挥,合唱团指挥,现在有这个机会,我们有地方,我们有这么大的地,可以训练,还能发展,还有这么多弟兄,平时做什么都听你的,我……我们就把这个雕塑园搞得像一个小的国家一样,说不定还能搞出些个什么产业来,我们就能赚到钱”。[29]小说也曾这样描述左小龙喜欢做指挥的心理:“左小龙是真的喜欢合唱团,他从小最迷恋的就是交响乐团以及合唱团的指挥,棍子一挥,人非但不跑,而且还齐刷刷听他的要求做。……左小龙多么希望有一天,全部人可以给他鼓掌,叫喊他的名字,让他做某件事。”[30]小说还写道,左小龙的指挥梦缘起于学生时代的经历,他本来不愿意当指挥,却因为指甲剪得干净,阴差阳错地当上学生合唱团指挥,“但是当他上台以后,指挥棒挥起,那边的人们歌声就响起,指挥棒落下,那里就寂静无声,没几下,左小龙就彻底爱上了指挥。”[31]
双重人格的是非
古今中外历史上,与韩寒一样具有明显双重人格同时缺乏安全感的杰出人士其实挺多。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刘秀、曹操、朱元璋、鲁迅、张恨水、毛泽东、周星驰,外国的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毕加索、费雯丽都曾经被指出过有此种人格。
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其积极方面而言,往往表现为几乎可以保持毕生的对情感、金钱和事业的强烈追求,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欠缺稳重,对社会人生的缺乏信任。
这种人格的负面影响在本朝太祖晚年是表现得很明显的:马上得天下,亦欲在马上治之,在和平时代也想继续闹革命;唯我独尊,最终将战友、亲信几乎诛戮殆尽。
为什么有些人会特别缺乏安全感,并在缺乏安全感的基础上形成双重人格呢?研究者认为:“幼年所遭受的‘心灵上的创伤’越多,在原本单一人格之外可能产生的多重人格就越多。”[3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在个性逐渐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如果受到外部世界的过分压抑和伤害,性格就有可能出现极端化的趋势。在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关系的评估方面,如果他们在与外部世界的斗争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较少,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伤害攻击,就会对自己的能力评估较低、对外部势力的力量评估较高,以至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使人趋于内向的一面。
与此同时,人如果感受到外部世界给予自己的痛苦和伤害较多,还倾向于在认识层面上否定外部世界的合理性,构成人个性中自发的批判精神的来源之一,以及在实践层面热衷于征服改造世界,使人趋于外向的一面。
缺乏安全感的人相对而言,或者对自己评价较低、容易陷入自我否定,或者放大别人的潜在威胁或敌意,总是担心受到伤害,因此预先摆出防卫的姿势,以自我保护,同时有意无意地疏远外部世界;由于他们尽可能地避免与人交往,就很容易给人留下内向腼腆、不善交际的印象,因为与人交往较少,缺乏锻炼,渐渐变得越来越不喜欢或不善于社交。
世界邪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会造成他们愤世嫉俗的个性;由于对情感、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缺乏信心,就会倾向于汲汲追求情感、金钱和事业。
从生活经验出发,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内向型的青少年,不乏愤世嫉俗的情况,深入了解后,却发现这样的青少年又很善良无助,往往很缺乏安全感。曾杀死多名同学的大学生马加爵就是一个例子。马加爵的所作所为虽然不应提倡,但其实是社会的不公不义在先,这是马加爵值得同情的一个立论基础。
缺乏安全感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且是一种情感结构,一旦形成,会深刻地在一个人的人格上刻下烙印,虽然会随着年龄、阅历和成熟度有所减弱,但往往很难彻底更改。当然,也不必完全更改,因为缺乏安全感给人带来的也有积极的方面。就韩寒来说,内向腼腆、不善交际,同时年少轻狂、愤世嫉俗的个性特征,不安于现状的进取精神,对金钱事业的追求,金刚怒目的社会批判精神,其实都是他对于社会人生缺乏安全感、信任感的不同表现。
同样是具有明显双重人格而缺乏安全感特点的人,他们的性格、思想,也会因既往人生经历的细微不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其长期人生道路也各不相同。所以韩寒不会成为专制暴君、变态杀手,而是和鲁迅、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将其内在个性、才华和冲动,很好地与社会文化批判、为大众代言结合起来。这既是国家民族之幸,也是韩寒个人之幸。
[1]李文俊主编:《与荒诞结婚》,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07页。
[2]林夏生:《韩寒:我想和世界玩玩》,《magazine.名牌》2011年第1期。
[3]周仁旺:《我不赞成中学生写长篇小说》,《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3日。
[4]谭晓娟:《遭河南作协主席写博斥无耻韩寒:你比我低级》,《天府早报》2008年9月22日。
[5]高丽莉:《与陈丹青谈电影》,《晶报》2008年8月1日。
[6]杨梅菊:《新青年韩寒:谁能代表中国年轻一代》,《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6月4日。
[7]许荻晔:《选韩寒当市长》,《新周刊》2009年第12期。
[8]余杰:《福克纳:羞怯的乡下人》,《中华读书报》2005年9月28日。
[9]狄蕊红:《韩寒低调当爹“叛逆少年”巧妙保护身边人》,《华商报》,2010年11月25日。
[10]杨梅菊:《韩寒:我是说真话的既得利益者》,《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6月4日。
[11]路金波:《韩寒:其实是这样的》,《视野》,2009年第14期。
[12]马一木、张诗尧:《韩寒:他们的时代过去了》,《时尚先生·ESQUIRE》,2009年第5期。
[13]王小山:《韩寒访谈》,王小山新浪博客,2010年7月27日。
[14]楼无语:《老徐会韩寒,炎热不能移!》,《完全娱乐》2008年第81期。
[15]王媛:《韩寒:<时代>那套我不感冒》,《青年周末》2009年12月18日第190期。
[16]李海鹏:《韩寒者,冒犯也》,《新闻选刊》2010年第2期。
[17]韩寒:《我和官员的故事》,韩寒新浪博客2014年4月13日。
[18]路金波:《关于韩寒的反义词》,《时尚先生》2009年第5期。
[19]佚名:《京城某模特抱怨屡次勾引韩寒未果》,网易娱乐专稿2007年6月25日,http://ent.163.com/07/0625/19/3HRU95ES00031H2L.html。
[20]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8页。
[21]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22]刘慧:《针对虚假报道大动肝火韩寒扬言写“故事”报复》,《华商报》2007年9月7日。
[23]林夏生:《韩寒:我想和世界玩玩》,《magazine.名牌》2011年第1期。
[24]韩寒:《一座城池》,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0页。
[25]韩寒:《长安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26]韩寒:《他的国》,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页。
[27]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58页。
[28]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14页。
[29]韩寒:《他的国》,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6页。
[30]韩寒:《他的国》,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66页。
[31]韩寒:《他的国》,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45页。
[32]深堀元文:《图解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