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返程,而不愿留在老家的人,有这几个难言之隐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话题:现在的人,为什么返程的时间越来越早了?
这个话题,引起了无数人的讨论。有的人过了除夕就返程了,有的人年初二就返程了,有的人假期过半就返程了......
跟以往对于家乡的眷恋不同,如今绝大多数的打工人,宁愿早早返程回到城市,也不愿在老家停留太长的时间。
返程的时间越来越早,不仅反映了人们回到大城市上班的奔波,还反映了人们对于故乡的决绝和感情淡漠。这,也是年味淡薄的直接体现之一。
一切问题,都跟现实的变迁,以及人性心理的变化有关。早早返程,而不愿留在老家的人,有这几个难言之隐。
一、父母离去,故乡愈发变得冰冷、陌生。
父母在世,不少人都会晚几天,或者晚一个星期返程,希望多陪伴父母一点时间。
有父母相伴,故乡才会温馨、美好。一旦父母离去,缺乏父母相伴,故乡就会变得冰冷起来,人们也不会有太多的留恋。
有些人的父母去世了,他们每一年回到故乡,仅仅是为了探望一番故乡的亲朋好友。跟这些亲朋好友见过一面,吃过饭,那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之所以说“任务”,就是因为如今的走亲访友,被无数人当成了“走过场”,哪怕觉得没意思,也要遵循传统,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后,就提早返程了。
父母是否在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停留在故乡的时间。父母在,停留的时间长一点。父母去,停留的时间短一点,或者干脆就不回故乡。
所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就是这个道理。
二、老家没有过年的氛围,不如提早返程。
看到一位网友的帖子。大致内容是,以往过年,老家还挺温馨热闹的。如今过年,感觉老家没有以前的年味了,多了毫无意义的人情世故,还不如早点返程。
为什么会有春运?无数在外打拼的游子,都会趁着春节放假这段时间,回到老家见一见父母、亲戚、老友,以此来慰藉内心的思乡之情。
所有的思乡之情,都是对于老家的期待。这种一年到头的期待,集中在“年味”这两个字当中。
无数人都认为,回到老家跟父母、亲戚、朋友见上一面,团聚在一起吃个饭,生活就值得了,这一年的期待就实现了。
以往,人情淳朴,人们还能实现内心深处的期待。而在今时今日,人情复杂,各种逢场作戏、人情世故层出不穷,缺乏年味,人们的期待就会落空。
在老家无法满足期待的他们,自然就会提早几天返程,哪怕是去旅游,也不愿被束缚在虚伪的人情世故当中。
三、假期太短,不得不提早返程。
并非每一个打工人都有长假期。无数打工人,也就放假四五天,或者放假一个星期,假期并不长。
虽然说如今的交通方便了,可从大城市回到偏远的农村,再快也要一到两天的时间。有些人开车回家,在路上塞车,可能回家的时间就延长了。
急匆匆回家,自然也就需要急匆匆回来。基本上,无数打工人在年初三或者年初四的时候,就需要准备返程了。没办法,假期太短,他们没得选。
就拿放假7天举例子,回老家1到2天,返程1到2天,那留在老家的时间,也就3到5天,基本吃顿团圆饭,再走一趟亲戚,就需要返程回大城市开工了。
难道说,假期延长一点,人们就会在老家停留多几天吗?我想,随着人情淡薄、物质至上的氛围加剧,再怎么延长假期,人们也会早早返程。
一方面,是客观因素的问题。一方面,是人性心理的问题。
四、需要生活,只能早点返程找工作赚钱。
古人有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现代人的“游必有方”,就是开工赚钱。一个“钱”字,就足以概括无数人的生活追求。再怎么过年,也要吃饭;再怎么不舍,也要生活,再怎么眷恋,也要返程开工。
更何况,苦逼的打工人们,一年到头赚的钱,有可能在过年的时候花光。逐渐缺钱的他们,哪有资格长期停留在老家呢?
这就是典型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方面,是一年不见的难舍;一方面,是生活所迫的不得不返程;一方面,是底气不够的钱包羞涩。
观察了多年的春运,发现了一个真相:普通人,都被生活推着走。回家过年,被传统推着走;返程回城市打工,被物质现实推着走。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选择。
一个“钱”字,足以解决无数人的问题。不幸的是,这个世界终究是钱包羞涩的人居多。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