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如何正确理解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2021-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润东成长

这是我的第 190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5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7 分钟

两年前,我去一朋友家吃饭,在饭桌上,他和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绝对的非黑即白的事情,绝大多数都处在两者之间的长长的灰色地带上”。

这句话真的太有道理了。

你想想看,两个人吵架,其中一个人被说哭了,于是这个舆论就开始“讨伐”那个把对方说哭的人,说他欺负人,错全都在他身上。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确实是那个人不对,态度不好,把对方说哭了;那么对方就一点原因也没有了吗?可能他确实偷懒了,甚至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既然大多数事情都是处于“灰色地带”,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非黑即白”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做省力。

大脑不需要计算谁占比多少,只需要简单地把原因全都归给一方就可以。如果还得算具体的“灰度值”是多少,大脑会消耗特别多能量,这种费力的事情,大脑能避免就尽量避免。

正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非黑即白”式的思考,所以在认知阶段,能够做到“灰度认知”的人,从长远来看,必将能超过周围的80%,甚至更多的人。

很多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简单思考,犹豫决策/行动。也即是我们常说的,“想得太少,做得太慢”。

正确的做法正好反过来,思考的时候,慢慢思考,决策/行动的时候,快速执行,不拖泥带水。

这种思维方式也叫“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灰度认知”,就是让自己的大脑变得开放,不仅仅局限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中,勇于在“灰色区域”思考问题;“黑白决策”,就是敢于拍板,不要犹豫不决。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灰度认知,黑白决策”,又有哪些方法帮助我们达成这种思维方式呢?

01 灰度认知

成年人的成长,长的是认知能力,过不去“非黑即白”这道坎,你永远只能抱怨怀才不遇。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样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同的想法。”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认知容量”,假设你有一个想法,就占据其中一份容量。如果容量只有一,那么当大脑产生一种想法的时候,别的想法就无法进入了,这也就是“非黑即白”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怎么提升这个容量呢?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你:

多读书;多和优秀的人交往;多反思复盘。

除此之外,以下两个方法也可以作为辅助工具。

1. 可信度加权

达利欧的“可信度加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路。

可信度指的是某个人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值得相信的程度。每个人都没办法保证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

投票可以吗?投票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问题。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有可能大多数人想得都不对,少数人掌握的真理,被淹没在人群中了?

“可信度加权”就是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的数量。那么,这种方法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在《原则》一书中,瑞·达利欧提出,他们在会议中决策某个问题的时候,会把每个人的“可信度”进行不同程度的加权。票数乘以权重,就是最终的结果。

这种方法,把每个人相同票权的情况打破,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思考、讨论问题。

达利欧的思路非常棒,我们是否可以再完善一下呢?

你可以这样做:

首先,根据每个人在不同领域问题的匹配度,赋予初始权重。

比如,A在“阅读领域”的权重为80%,B为10%,C为10%;在“艺术创造”领域,A稍微逊色一些,权重变成30%,B变成了40%,C为30%。

接下来,我们利用每次的结果,对他们的权重进行修正。如果结果验证了他们是正确的,那么他们的权重就会增加;反之,则会降低。

把“可信度加权”和动态变化结合在一起,效果会更好哦。

如果说“可信度加权”是通过具体数字把大家的想法结合在一起,那么我接下来要分享的“量化思维”则会给我们另一种“模糊的精确”的启发。

2. 量化思维

如果你很容易遇到问题“非黑即白”,你可以借助量化思维,拿出一张纸,写下所有的想法。

比如你想租房子,有四个备选方案,你不知道该选哪个。千万别在脑子里想,大脑也会偷懒。你需要做的是,拿出纸,写下几个你认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加权。

接下来,你把每一个房子的对应不同项的得分都写下来,写完之后,通过计算,你就能非常轻松地找到合适的结果了。

可能里面还是会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没关系,只要把思考的范围缩小,也是一大进步。就好像给冲动加一个理性的围栏,允许一定程度的主观干扰。

02 黑白决策

虽然“黑白决策”主要决策时不要过于犹豫,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瞎干、蛮干、武断。决策除了要掌握方法,还要不断循环迭代。

1. 从正反两方面思考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当你特别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脑子冒出来的想法全是这件事情的好处,而潜在的隐患却很少出现?

我们的大脑有时会“欺骗”我们,它只会选择性展示那些想让我们看到的想法。我们在决策时,仍然要“三思而后行”。

除了想到好处,还要多想想不好的地方。

接下来,你可以拿出一张纸,和我思考一下,下面这个问题。

现在是半夜十二点,你又开始嘴馋了,于是你想点外卖,但是你现在正在戒掉夜宵。

此时,你可以拿出纸,在纸的左面,写下支持这个行动的理由,比如,理由可能是“满足我今晚的口腹之欲”;在纸的右半部分,写下反对这个行动的理由,比如“对身体有怎么样的危害”、“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自己的习惯培养”等等。

写下这些理由之后,你可以比较权衡一下,到底要选择哪一方。

这种方法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通过写下想法,让我们的大脑冷静下来,不会轻易冲动。

在这里,我还是要再次强调一下,不要全都依赖于在脑中想,写下来,才能想得更全面。

几乎所有的决策,都可以纸上写上正反两面的想法,然后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2. 复盘与迭代

我们对决策的结果,同样要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修正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在复盘时,一定要想一想,这个结果的出现,是否有运气等不确定因素在里面。

同时,我强烈建议你,一定要做一个你自己的“成长曲线”,计算出你的往期均值,然后根据后续结果,不断修正这个数值。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探索、不断修正,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哦。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 喻颖正.人生算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196-21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