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所悟:礼与理

2020-01-23  本文已影响0人  快乐大拙

我不是语言文字专家,也未曾专门学习研究文字学,只知中国文字有六意或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但根据我的理解,我始终认为:理就是礼。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履,足所依也。”;所以在现代的《字典》中,解释为“由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行的仪节。”或“表示尊敬的态度或动作。”

“理,治玉也。”现代我们一般解释为道理,事物运行的规律。

可见礼与理的内含是一样的,都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规律规范。

附带说一下中国民间的一些老理,以帮您识理与礼:

吃鱼不能说“翻”(特别是渔民),这好理解它让人联想“翻船”,所以可以说调头。

家里来客人了,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要饭即乞讨呀。

不许用筷子敲盘碗。同上,乞丐讨饭敲碗。

过年下饺子皮破了不能说“破”。途吉利,说挣了。

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像烧香,不吉。

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许吸溜。不雅。

全家人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尊老。

长辈做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来说夫妻要挨着。这叫秩序。小孩子得宠,可以挨着老人,但座椅不可高于长辈。

还有很多饭桌上的规规矩,也可称之为礼仪:

吃饭时,手要扶碗。

吃饭时,在盘子里乱翻,会被大人敲手。

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

夹菜不过盘中线。

不许吃饭咬着筷子。

不许壶嘴对着人。

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

不许反着手给人倒水或倒酒。

吃完饭的,一定要说“请慢用”,否则就说这个人没有教养。

家来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就是还要来;酒满。常说酒满心诚。

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交往中的规矩:

递、接东西时,要用双手,尤其给长辈。

不许斜着眼看人,老话说眼斜心不正。

递剪子时要手攥剪子尖儿,把剪刀柄让给对方。

敲门应该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急促拍门属于报丧!

客人在,不可以扫地。

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

做客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

站不倚门、话不高声。

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出门要说一声。

如果违犯了以上这些,就会被认为没规矩。哈哈,没规矩不成方圆,没规矩,就是不懂礼仪,成不了大器!

有人粗暴地把这些老规矩视为“陈规陋习”。随着上一代人渐渐老去,如今年轻人中懂“规矩”的越来越少。

其实,老规矩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礼——充满着古老的人文关怀与换位思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