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通往新世界的路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的是自由二字。后来,从豆瓣评论上才知道,“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出自《圣经·诗篇》,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逃离”,另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读完这本书,我更倾向于理解为:只有找到了新的信仰才能逃离旧的观念。
读完简介后,我以为这是一本大谈教育的书,会向我们展示一个充满离奇、历经苦难、最终获得成功的励志人生,然后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教育是如何改变一个人。
当读了一大半直至读完时,我发现这本书远远不是我想的那样。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的回忆录。我所预想的书中可能会描写的:作者是如何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博士学位,她在受教育期间遇到的老师、朋友又是怎样帮助她的,她又是进入了怎样广阔的世界完成蜕变的……而这些却被作者轻描淡写,寥寥几笔带过。
在作者笔下,我看到的是一个荒诞扭曲的家庭:孩子没有出生证明,不让孩子接受公共教育,绝不去医疗机构就医,为想象的世界末日做准备,无数次遭遇重大伤害事故,车祸、爆炸、烧伤等却被认为是上帝的安排。
患有躁郁症的父亲显然是这一切的源头,他向家里的每一个人灌输着由于他的被害幻想所产生的荒唐的历史和扭曲的观念;原先理智的母亲也变得顺从,慢慢被说服,装作对一切都视而不见;具有暴力虐待倾向和极强的控制欲的哥哥肖恩是“我”一直的噩梦,“我”曾因他对自己感到羞耻,甚至一度崩溃到发疯癫狂。
所以,现在看来,作者要表达的是她如何深受原生家庭教育的伤害,曾经承受了怎样的痛苦。而她逃离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我理解为作者的自我教育。
每当我读到塔拉在巴克峰的日子:帮父亲做垃圾场的高危工作,被哥哥肖恩折磨地遍体鳞伤。我都感到不解,为什么她不能和这个家一刀两断,决绝地离开,再也不回来。
这里借用塔拉的第一人称,揣测她内心的想法:“也许是因为父亲每次都会去看我唱歌,母亲会不顾父亲的反对给我置办跳舞裙子,哥哥肖恩会为了不让我做危险的工作跟父亲争辩。我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受到了哥哥的保护,所以我内心一直抱有一丝希望:眼前的一切不是真的,他们会变成我期待的样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原生家庭的问题,因为很多人都愿意选择相信自己的家人会变好的,一切都会变成幸福应有的模样。
当读到父亲在机场送别塔拉去剑桥的样子,我这个旁观者对这个父亲都有点心软,更何况塔拉呢。这是我唯一一次理解这个父亲,原文是这样写的:他脸上的表情充满爱意、恐惧和失落。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我想这也是塔拉唯一一次感受到父爱。她心里应该是最纠结的,对这个父亲爱也不是,恨也不是。这也是为什么她会对这个家有留恋。
“你是我的孩子,我本该好好保护你”,这是一个母亲的愧疚。当塔拉看到这句话,有多受感动,当她得知母亲撒谎时,她的心就有多痛。
最终,她没能改变任何人,唯一改变的只有她自己。与自己和解,放下一切,远离巴克峰,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