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读书(1)
摘录:乔治桑身上,诸如放荡之类的标签从来没有去除过,她以“我爱,故我在”替换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她体验不同爱情的人生刻上哲学的意味。
彼时肖邦有一个恋恋不忘的旧情人,第三者的存在,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恋爱中的人最不愿意面对的挫折之一,如果说一介文人,还有何种长处可以为自己谋福利,恐怕不外乎用文字打动人这一项了。
读书有感:乔治桑的家学渊源供养了她。使她的天赋才智没有被社会教化所压抑,自觉自在的人性得以保留。像肖邦、缪塞这样的天才之所以愿意被乔治.桑所祸害,是因为她点亮了他们的人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潜能,她是他们心灵的伴侣。有创造力的人生才不乏味,可能会承受一定的痛苦,却是有趣的人生。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摘录:人文学者应当做的是,让你的人文知识传播到各种行业的知识人那里,让所有知识人都理解历史、懂得宗教、提升精神,最终明白作为人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什么。
读到沈从文部分写到1949年的沈从文,因为郭沫若的批判性文章《驳反动文艺》,承受来自文艺界的压力,朋友可以给予一些劝慰,并没有从精神上来理解他,与他产生共鸣。失眠与思维错了乱一直困扰着他。自杀不成之后,决定放弃脑力思考,依靠手脚的体力劳动来生活。
摘录:沈从文的呓唔狂言,事隔多年后读来,仍然惊心动魄。当时的见证人之一汪曾祺在1988年的文章里就认为:“沈先生在精神频临崩溃的时候,脑子却又异常清楚,所说的一些话常有很大的预见性,四十年前说的话,今天看起来还很准确。”
读后感:读四九年的沈从文。“为什么一个人那么热爱生命,恰恰就不能使生命用到一个与世皆同各遂其生的愿望下,将生命重做合理安排?为什么就恰好到这个时节在限制中毁灭?”在“疯狂”中沈从文的病情时好时坏,挣扎着,渐渐的恢复了意志。读到这儿不知怎的想到了纳什。纳什在他没有获奖被肯定之前,人们对他的一些看法和对未来的预测是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遂大流的看不清,反倒认为他的精神有毛病。在他获得一些大奖得到肯定之后,人们对他多了一些包容,他的一些想法才可以值得商榷,探究。郭沫若对沈从文的定性,把他排除在新中国的文艺建设之外,他孤独而无助。虽然很多朋友很关心他,但是,他们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他。特别是文艺界的一些朋友,比如说丁玲,希望他能够忘记过去,忘记的越多越好,丁玲在当时建国之初的文艺界是很风光的。她对沈从文的一些坚持和预见,根本就不理解。1931年沈从文曾冒着生命危险,护送丁玲和她的孩子回到湖南常德,甚至为她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公开的抗议文章。时代变了,丁玲成了新政权文艺界的风云人物。而现在的丁玲劝他“抛掉自己过去越快越多越好”。再次相遇时的冷淡气氛也让人心寒。
有时候我想,在随后的而来的一些运动中,这些人也遭遇了迫害,不知道在难中的时候,他们是否会为对沈从文的那种态度,对他的不理解有一点点反思。感同身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再读《自由的老虎》之《大鱼》
读后感:执着于既定目标,坚定而不忙乱。信心与梦想都是助动力。冒险加勤奋,积蓄能量,创造机会,不辜负自己的天分,对世界有足够的好奇心,世界将展现给你一个精彩的未来。大胆的尝试吧,不试,你怎么知道机会是不是你的呢?
如果因为你的天赋和各种机缘巧合的努力你已成功了,那么,做一个好人吧,把你的机会与有缘人分享吧。可能这也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另一种解释吧。
有时候我们喜欢读人物传记,好像感觉看到的别人的一生一世。她他的困惑,他她的努力,他她的挣扎,他的成功,他的反思,他的家庭,他的交际方式,他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事件的反应。作者要对他所描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让他成为自己的朋友,又不能让自己的情感过渡的深陷在那,不能过度的同情与赞扬。也不能把自己现代的观点强行的带入。好的传记作品总是能够客观真实的呈现一个独特而平凡的,有着自己个性的,携带着他所处的时代的特性的人物。
这世界有些人因为懂得而慈悲,有些人因为懂得而残忍,那些因为懂得而残忍的人,会更残忍,更会残忍。(摘录于水木丁的~大龄女人更天真)
(水木丁~这个世界需要你的美)读后感:林青霞以她脱俗而不褪色的美,呈现了女子现世的优雅,被大批男女奉为女神。刘晓庆勇往直前,来得生猛,活出了一个精彩的自我。我崇拜的女神是杨绛,她告诉我们,怎么与世无争的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在世俗纷扰中构建自己强大的内在世界。她们都是我们女性的榜样,哪怕你不年轻了,也不要过早的放弃自己,让自己的内心永远住着一个小女孩儿吧!因为,如果美是单一的,那么生活就太无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