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的代表,心猿意马的六小龄童。
86版西游记孙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莱先生,1959年出生于上海。
他们家四代演猴戏,被称为“猴王世家”,章金莱先生的父亲章宗义六岁开始学猴戏,被称为“六龄童”,给他哥哥章金星起名“小六龄童”,而章金莱先生则被称为“六小龄童”。
关于这一段历史,2016年百事可乐的广告《猴王世家》介绍的很清楚,当时很多人表示看了落泪,大声叫好。
西游记在中国大陆,香港,中国台湾,日本,欧洲,美国等相继播出后,六小龄童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知道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而不知道六小龄童其实不是他的真名,乃至于搜索引擎上面专门有一个问答,就叫六小龄童的真名是什么?
这个问题就像现在学术圈仍然搞不清楚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一样。
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写小说是件很丢人的事,多是不举的文人偷偷摸摸写,写好后也不愿署上真名。另一部伟大小说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更是千古之谜。所以四大名著也都是在当时偷偷摸摸见不得光的环境下写出来的。
能为吴承恩作证明的,是淮安府志记录的一句“吴承恩著西游记”,但是没提他写的是小说、戏曲、还是诗词。《西游记》跟吴承恩存世的其它作品相对比,风格差异很大。
也有说法作者是全真教的丘处机,不仅是他跟随成吉思汗到过中亚地区,更重要的是《西游记》里有大量道教用语,其主旨也非常符合道教的思想。
见的是佛,炼的是道,儒释道合一,为的是修成正果。取经路上那些妖魔鬼怪,都是修炼的代表,吞吐纳气、修炼成精,再吃块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了。
西游记里,里面对于“道”和“佛”的描述过多,也比较符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以到今天对于后人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到了今天我们普通人也能懂一点“道教”“佛法”;这世间的老艺术家,应该是修炼成功的代表,能够克服杂念,气定神闲,造诣高深,又能经得住诱惑,只做利国利民无私无畏的事。不过妖怪也还是多,出门走在繁华一点的地方,一不小心抬头就能看见有妖怪出没,男不男,女不女,看一眼都觉得瘆得慌,怀疑自己是不是走在芭提雅的小道上。
喜欢搞研究的人就很多,司马3忌、罗富强、方舟子,他们研究的东西很奇怪,我弄不清楚的他们的手段,但是我知道他们处在已被制裁和正在被制裁的过去式和现代式的那份名单上面了。
“艺术”应该要有艺术的做派才好,这几年,我看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和贪腐行为抗争,和网络上极少数的流氓地痞作斗争,和娱乐圈偷税漏税的行为作斗争。可为什么还偏偏有人兴风作浪,甚至不是中国人还跑到美利坚去丢人现眼,可能叫做变相辱华才对。
研究法律问题的学科,叫做法学,研究历史的学问,叫做史学。
那研究六小龄童问题的学科,就叫做六学吧。
我虽然找不到六学的组织在哪里,但是我也在研究六学;研究成果怎么样?
就再做另论。
从级别上来说,六小龄童可以算作老艺术家的代表,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文艺座谈会72位代表之一。
作为老艺术家的代表,六小龄童心猿意马、片刻不宁。他经常到高校演讲,经典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抨击不按规范耍猴的其他演员,努力制作一套以他为标准的孙悟空标准模型。
《西游记》的作者还没搞清楚,孙悟空的标准从何而来,仅凭一部86版电视剧吗?
对比原著,86版的改动可是相当大,把孙悟空刻画得太过英雄主义,唐僧塑造得过于尽善尽美。原著中,唐僧是有点啰里啰唆,小心眼不少,很像《大话西游》里的那位;孙悟空身材矮小,长相凶狠,更接近《西游·降魔篇》的装扮。
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标准,支持者越来越少。中央台的猴年春晚没请他代言,出版的精装书《听孙悟空说西游》少有人购买,“金猴皮鞋”跟着也砸了锅,至于他绘声绘色号召大家来玩的网络游戏,打眼一瞧就是款烂货。
时至今日,能帮助六小龄童修炼成佛的,也只有“今年下半年,中外合拍的电影《西游记》即将正式开机,美猴王与86相比,结果还未知。。。”
是不是还不如凡先生的那两句Skr skr ...
微信公众号:南山城下刀笔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