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的小故事
有一天,在经常买菜的那家买完菜后,顺便来到了对面卖豆腐的地方,正要买豆腐,听见卖豆腐的女人小声嘟囔着:你瞧人家,几十几十的收,哪像咱,除了两块还是两块……她的表情带着点自嘲,还有点怨气。本来就想买两块钱豆腐的我,买了一块豆腐之外,又临时买了两根腐竹,一是想打破她口中两块的魔咒,二是想着能给她多一点收益是一点。
另一天,又去买菜,正在买的时候,只见那个卖豆腐的女人又过来了,她一边不客气地从菜摊上拿几个毛豆在嘴里嚼着,一边说:你说说,你们一天收钱收得手都要软了吧,哪像我,哎!卖菜的两口子同以往一样热情地笑着,同时还带着点难为情,似乎为他们的红火,也似乎为对方的冷清,就好像他们该担负起某种责任似的。
最近的一次,我去买豆腐干,发现柜台上没有,就问有没有豆腐干了,卖豆腐的女人一边说有,一边从冰柜里往外拿,也许因为沉,也许因为买的少,她拿的时候脸臭臭的,像别人欠了她钱似的,我买完后简直是要逃着走了。
就是这偶然遇到的一幕幕,在我心里产生了一点小小的波澜。
我仔细地看过那个卖豆腐的女人,长得还算标致,也年轻,可是就因为那种随时流露的怨气,使她那张年轻美丽的脸充满了一种冷漠和生硬。在她那里买豆腐的时候她总是冷冷的,很不情愿似的,时间长了,她的摊位前也总是和她的脸一样,冷冷清清的。
再看看卖菜的女人,无论何时遇见她,总是笑盈盈的,每次走进菜场,离她摊位还老远,她就会用目光锁定你,远远地笑着打招呼:来了呀!那种热情和熟黏,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靠近,有种不买菜不好意思,买的少也不好意思的感觉。而且,每次买菜的时候,逢上一毛两毛的她就免了,还动不动给搭几根香菜,人不多时还会亲切地和你唠几句家常,所以她家的人总是很多,生意总是很好。
同在一个地方,就一条过道的阻隔,两家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除了物品本身的需求量之外,卖家的态度是决定性的因素。
豆腐女人面对这种反差,她没有反思她和蔬菜女人的不同,也不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而是本能地选择了抱怨和牢骚,牢骚和抱怨最容易也最于事无济,反而会因为比较的持续越来越深,并且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
当人我的比较发生时,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是一个人全部品性的体现。它不只是一次偶然,一个事件,而是长期行为模式的一种体现,要想改变现状,首先需要改变的是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
当一个人总是牢骚满腹的时候,她会散发出一种低气压,让人不愿靠近。而当一个人满面春风,总是热情满满的时候,不自觉地也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菜市场的这个小故事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如果发现自己不能接受此刻的状态,那就赶紧反思并及时做出改变,想做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有句话说得好: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琪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
还有,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你正在做什么,努力成为一个能带给他人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