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

你很优秀,却全无用处

2017-08-14  本文已影响801人  男得壹说
图片发自简书

(一)

同事老Z,最近比较烦。

因为老Z觉得在单位“怀才不遇”。

所谓的“怀才不遇”包括两种情况:一种叫“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遇不到伯乐;一种叫“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遇错了伯乐。

事实上,相比起“投不了胎”,“投错了胎”似乎更悲催。

但遗憾的是,老Z属于第二种。

(二)

其实没有人觉得老Z在能力上存在问题,事实上老Z的确很优秀:能歌善舞,能说会道,一手PS绝技炉火纯青,对excel的娴熟使用已然达到大师级水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工科生,老Z的文字功底异常扎实,相比起单位中某些专业写手丝毫不逊色。

但问题是:

当提到同事A,大家会说:嗓音好,形象好,需要主持可以找他;

当提到同事B,大家会说:PS用得好,需要处理图片的话找他;

当提到同事C,大家会说:excel用的好,需要统计数据可以找他;

当提到同事D,大家会说:文字功底好,写总结材料可以找他;

……

当提到老Z,大家只会说:综合能力强,需要帮忙的话可以找他

就这样,老Z永远成为了“第二梯队”,尽管老Z在主持、PS、excel和文字上的能力与ABCD难分伯仲,但领导第一时间想到的,永远不是他。

坏就坏在了这个“优秀”上。

(三)

作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不怕你不优秀,就怕你不突出。

套用《围城》中的一句话:你很优秀,却全无用处。

老Z的问题就在于:他很优秀,但是,并不突出——说白了,特点太多,反而没了特点。

复杂的人性中隐藏着这样一个悖论:人们一方面对想象中的完美充满了渴求与向往,另一方面又对现实中的完美充满怀疑与警惕。

我们总是希望有一种共识能够消解所有的分歧与摩擦,有一种制度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有一剂良药能够彻底根治所用病痛疾苦。

但现实中,人们却自觉性地屏蔽任何“万金油”式的存在:人们不愿意相信一个当红的小鲜肉也是一个诗人,哪怕这个小鲜肉比顾城更懂得如何童话般地吟咏;不愿意相信一个流行歌手也是一个书法家,哪怕这个歌手比王羲之更熟稔点提钩折的奥义;不愿意相信一个好医生同时也是个好律师,哪怕这个医生比执业多年的律师更有定分止争的能力。

不是你不优秀,而是没人相信你什么都行。

(四)

当我们谈论张爱玲的名句“出名要趁早”时,我们在谈什么?

重点不在于“名”,而在于“出”——找到你要扮演角色,越快越好!毕竟弱水三千,你能只取一瓢饮;三百六十行,你总得选一行;三头六臂,你也只能脚踏实地。

刘瑜说: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宣传部长”和“公关经理”,而有效的宣传和公关行为,一定包含“让外界以你希望的方式理解你希望外界理解的内容”这样一个逻辑,在这样的一个逻辑之下,每个人都要清晰地回答自己一个问题:我希望外界所认识的我是什么样子?尽可能地强化核心技能,弱化与之不相关甚至相冲突的技能——哪怕你再喜欢。

我对老Z说:如果你希望别人把你当写手,就别总把自己打扮得像个歌手——

陈思诚说《唐人街探案》的剧本是他自己写的,也得有人信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