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中医学习日记道学•国学•养生

中医学术流派

2017-08-05  本文已影响12人  顾嫣

中医学习日记

        ---170805中医学术流派

文/顾嫣

《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者,一为《黄帝内经》,二为《神农本草》,三为《素女脉诀》。此皆先秦之著作,盖中医学最早之派别。至今发展为中医学的三个专业,针灸学,中药学,诊断学。

中医学是在无数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上升为理论体系,这样发展而来的。《黄帝内经》算是中医学发展的里程碑,至春秋战国以来,搜集经验医方者,代不乏人。但是早期的经验医方部分已经遗失,非常可惜,这也显现出来历朝历代对于古籍的修葺、编纂、整理、出版的重要性。自宋朝以来情况有所改善,宋朝政府通过—系列措施,包括整理刊印医书,改进医政体制,设立太平惠民和剂局,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北宋以来,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张仲景的伤寒学派、刘完素朱丹溪的河间学派、张元素李东垣的易水学派创立、传承并发展。

河间学派,以火热立论,刘完素主张六气皆能化火,侧重外感火热病的研究。朱丹溪认为阳有余而阴不足,力主抑制相火,保护阴精,于内伤火热病的研究非常有成效。也有人叫这个为“寒凉派”。

伤寒学派,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立派之本,研究外感疾病。但是东汉时期只能依靠手抄的方式传播,原书已经遗失。到了晋朝,王叔和以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伤寒论》中虽也提到了风温,但是全书详于论寒,而略于论温。不过也为后代的温病学说打下了基础。

易水学派,以脏腑证候的病机及治疗为研究。李东垣的《脾胃论》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从脾胃着手论治。对治疗胃病都有很好的指导。

诸家学派各抒己见,在争论中分立,创新,以伤寒学派和河间学派为基础,明朝末年叶天士创立了温病学派,后清代吴鞠通在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发生了旷日持久的学术争鸣,先贤们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而后西方医学的传入,引起了中西医学的交流,形成了中西汇通学派,这种思潮在中国近代占据主导地位,在临床实践中互取优点,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发展。

至今为止,中医学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有位老师讲中医学在国外的声誉比国内的都好,这大约也是真正的中医能在国内行医,也能在国外行医。但是有些假冒的半仙儿只能打着中医的招牌在国内骗骗“急病乱投医”的人了。这两年国学的普及,大约情况也好了很多。古籍都不长,但是短而精。我觉得有空的时候都应该读一读,至少让自己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上为看书所得,书名《中医各家学说》。如果错误,请指正。


题外话:

看得越多资料,越颠覆童年对中国古代的认知。

比方说宋朝,这个在电视剧里以奸臣当道且奸臣不死忠良含冤而闻名的朝代,感觉应该是皇帝昏庸,朝臣腐败,奸佞当道,整个王朝腐朽到溃烂的时代。但是事实上,这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这点应该也能说明宋朝百姓的各司其职、安居乐业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