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初心尚在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二 晴
平原地带少了峰峦重叠的大山脉,小山丘。但多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一望无际的公路。每个城市每个城市相隔的距离非常的遥远,而且中途的小村小店只提供周围住户的日常需求。想找到能居住的地方便是少只甚少。
但是我非常兴奋的一点就是用双脚加上所见所闻的实际行动验证的书中真理。貌似有点理解什么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的含义了。
刚好借此机会绕兴也跟大家普及一番。
因近期读书太杂太多具体想起是出自哪里也有些忘却了。依稀记得应该是《人类简史》中介绍到因地形的影响到了南北方差异,其中有注到:如果纵看中国北部,中部,南部,不仅是地理环境差异,男女性格差异,人情世故思维差异,文化习惯差异都明显有别。
很大一部分愿意是出在地形的差异。
就拿身边举例,我本生于中原地带,位于中原中部河南省。
纵看我们中部几个省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以北等地带虽然各距一方但基本的民俗,习惯,食物,最直观的就是方言。基本相差无几。两个来自不同省份的但如果都在中原长大,互相交流起来,就算腔调语气不一样但是基本大家互相都能听得懂。
其实再放大到中国纬度基本中原北方除去极个别的偏门方言词,大家的基本交流应该没有隔阂。
现在回归到我生活工作了四年的南方地带。在我的理解中应该是南方人每个地方和每个地方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尤其是语言,相同之处少之又少。更甚至两个相隔20-40公里左右得小县城,宛如比邻,但也互相听不懂对方的方言。(当然现在大有改善)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方言,民俗习惯。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之前问过几个南方朋友然而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那我现在就来揭晓谜底吧!
地形!地形!地形!
尤其是这次徒步感触更大,每个县城之间都相隔很多很多小山。追溯到石器时代,人类都是以群居穴居以部落形式为主的。
那个时候可没有互联网,山峦之间也没有开辟道路。所以南边的每个小部落和每个小部落之间都被山峰所挡隔。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出生到死亡谁也没见过谁,谁也不认识谁。但是呢,每个部落都遵从了人类的大体发展轨迹: 创造了文字,创造了语言,创造了神明,创造了适合部落发展的制度等等一直演化至今。
而北方呢,大家都可以猜到,地处平原,说不定我今天打猎跑远了就能遇到两三个部落的人把酒言欢从此联谊共同发展。或者打仗打赢了就共用赢者部落的制度,语言,文字,神明。所以资源整合,整合,再整合。
春秋时期开始中原一般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常言道得中原者得天下。其实中原也不是土地肥沃,就是人们观念中的一种象征。
而南方呢,因为山峦重叠地形复杂。而且每个部落(或者叫城市)的文化习俗语言都不一样,打赢了交流起来一窍不通,而且部落众多,统一一起着实费力费劲困难重重。
所以在古时给予南方人的称号:南蛮子
因听不懂讲不通道理,故封蛮子。
但是大浪淘沙,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后,山路也打通了,沿海城市作为港口枢纽地迅速崛起。
崛起之后的后话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了。
不过确实我的感触也是每个县城和每个县城之间必相隔几座山峰,但是呢山都不大故路程也不远都在20-40公里左右。而且显著的特点就是确实两个很近的小县城讲话方言都不一样。以至于我来杭州接触的南方朋友也多,至今也没搞懂浙江的方言到底是什么。没有学得寡言片语。
走到了安徽后马上就能展现出来特点:
地形:每个县城相隔少则40-60公里.多则80-100公里。让我不得不放弃了徒步的念头装备一再升级(其实如果是春季或者是秋季的话,不冷不热真的可以一路搭帐篷过去)
语言:安徽偏南方言还是很有区别的,基本也是听不懂啥是啥。
越往北方走我就感觉听力渐渐地回复了起来。除去普通大家日常讲的方言也基本都能听得懂,还是倍感亲切的。
好了扯远了,扯远了今天意义比较重大的,因为装备再次进行了5.0的升级。成功开启了徒步的工业1.0
第十五章:初心尚在其实骑车内心是拒绝的。因为当时很嫌弃骑车感觉并没有达到锻炼的意义。
但是现在只要当初的初衷还在,信念不改,方法方式都是一种形式。
精神依然永垂!
当然为了更快的到家我又减轻了一点负重。
这是第二次寄了差不多又是10公斤左右。
第十五章:初心尚在第一次也寄了帐篷睡袋防潮垫等也有10公斤左右。
现在负重5公斤左右。
细想一下真的恐怖整体负重25公斤也就是50斤左右的负重。真的是带了个移动的房子,下次徒步就有经验了,知道什么该带什么不该带了。
不过紧赶慢赶算是在晚上七点到达长丰县了,本想骑车会轻松一点,但是毕竟是共享单车。骑行起来还是很不舒服的,而且特别费劲。也是感觉要虚脱了一样,晚上好好大吃一顿补补睡一觉。
不过看预报明天要下雪,感觉有点慌啊。不过还没在下雪的时候赶过路,明天试一下。当然也是量力而行。不能走了就等雪停了。就算意志力再强大也不敢和大自然对抗是吧。
第十五章:初心尚在 第十五章:初心尚在现在又希望明天下雪又希望明天不下雪。
明日行程安排:
第十五章:初心尚在晚安整个世界,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