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亲子教育简友广场

每一句“放着妈妈来”,可能都是在掐灭孩子独立的小火苗

2022-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雪屋随思

在小区的游乐区里闲逛,看到一个小朋友的鞋在玩耍时被同伴踩掉了后跟。

孩子蹲下身企图穿好鞋子,试了一下未果,当即大哭出声,尖叫着“妈妈,鞋子掉了”。

孩子的妈妈原本坐在游乐区旁边的长凳上和其他孩子的妈妈聊天,一听到孩子的尖叫立马起身,嘴里回应着,“没事没事,妈妈来帮你穿”。

我想起几日前去小玲家做客,我一进门,她的孩子就一脸兴奋地拉着我开始展示她的新杯子。那是一个粉色佩奇的马克杯,小巧可爱。

孩子一脸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我的!”

趁着我和小玲聊天的功夫,她跑去自动饮水机接了满满的一大杯水,摇摇晃晃走到茶几边时,水已经晃出去了大半。

孩子一脸自豪求表扬的表情看着我们说“我喝水!”

可是小玲看着满地的水却有些憋不住了,数落孩子说“让你放着妈妈来,一点不听话,看你弄的。迟早把你这杯子砸了才罢休是吧。”

大概我们都经历过,在孩子2-3岁的时候,会格外强调“我”。

“我的!”

“我要!”

“我来!”

除了自我主权意识的形成,孩子也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寻求自我价值感。

“我来!”就是孩子自我价值形成的重要一步。

有了“我来!”,才会有之后的“我能!”,才能内化形成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每一个“我来!”,都变成了“放着妈妈来!”,那不仅是在掐灭孩子独立的小火苗,也是在暗示孩子他不会、不能。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在孩子心里埋下自我怀疑的种子。

未来需要他们做一些突破舒适圈的尝试时,他们就很容易回到彼时被否认的心理状态,还未开始,就先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孩子提出要自己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我们的孩子呢?

在孩子想要争取一些自己做事的机会的当下,我们需要做的是:

一、不要太快介入

当孩子刚刚开始尝试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不熟练而进展缓慢。

我们要做的都是多给孩子一点时间,抵制因为赶时间而插手的诱惑,更不要随便指责孩子是在有意拖延。

正如我在之前关于应对孩子拖延症的文章“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如何走出死循环,狙击孩子的拖延症中说过的一样,对于新掌握的技能,孩子需要一些时间去思考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你的插手和指责都会打断孩子的思考过程,从而导致孩子陷入“越催越慢”的困境之中。

并且,我们的介入,会导致孩子对自己完成工作的能力产生怀疑,这会破坏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独立。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在我们原定的准备时间之外多留出一点余量,就当是为了孩子的独立进行的投资吧~

二、鼓励孩子自己不断尝试

孩子在开始尝试时,免不了会有挫折,他们可能会把水洒得到处都是,也可能会把事情搞得乱七八糟。

这些糟糕的情况本身就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如果我们再不能站在孩子身边,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他可能会很快丧失继续尝试的动力。

可是没有尝试又如何能有所进步呢?

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尝试的环境,然后鼓励孩子去做。

当孩子遭遇挫败的时候,免不了会有情绪。

我们首先要看见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

给孩子一个认真的抱抱,认可他过程中的努力。

等到孩子平静下来之后,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暂时做不到也没有关系,至少你比上次又进步咯,慢慢来,我们总能成功的。

我们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等待,也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善后。

但这些都是值得的。因为孩子会在我们的陪伴中变得越来越独立,也越来越有力量。

在给孩子提供精神支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任务分步的方法。

在孩子决心自己独立完成某事时,他们很容易贪多。

比如要自己接水,就接满满的一大杯,然后在端到桌子上的过程中洒得到处都是。

比如要帮忙端盘子,就把抽屉里所有的盘子都放成一摞,恨不能一次性端走,看得人心惊胆战。

比如要自己穿鞋,他们就想一下子就把鞋带系好,一时不成,就急到跳脚。

这时候,我们在安抚孩子情绪的同时,也应该帮助孩子进行任务的分拆。

比如,孩子提出要自己接水时,我们可以提醒孩子不要接的太满,也可以先接一壶水放在茶几上,让孩子从壶里倒水。

比如,孩子要帮忙准备餐桌,就把盘子分成几份让孩子分别拿到餐桌上,或者帮孩子先把盘子拿到餐桌上然后由孩子来摆放。

比如,孩子想自己穿鞋,我们可以先给孩子准备几双不要系鞋带的鞋子,帮助孩子进行穿鞋的步骤拆解,待到孩子可以熟练穿鞋之后再考虑是否要准备需要系鞋带的鞋子。

这些分拆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顺利完成任务,也可以让孩子在这些小小的成功中体验到“我能行”的感受。

这些小小的成功都会汇聚成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源泉,让孩子更自信,也更愿意去试着独立。

三、避免权利斗争

当孩子开始拥有自我意识后,就会主动想要做点什么。我们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忙的机会,并且认真感谢孩子的帮忙。

更多的参与感,可以提升孩子的主人翁意识,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这个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对于这个家来说意义重大。

他们会更有责任感,也更愿意参与家务劳动。

在孩子帮忙做家务或者学习自己做某一件事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避免和孩子进行权利的斗争,即不要过份强调你的做法和你的要求,尊重孩子做事的方式。

某次在同事家吃饭,同事的娃儿非常主动地要帮忙摆餐具,小朋友认真地把筷子一双双放在碗上。可是同事出来看见时却对孩子一顿数落,告诉孩子说,给你说了,要拿架托,把筷子搁在架托上才行。

孩子一脸委屈,我在一边赶紧打圆场说孩子能够想到帮忙已经非常不错了,他也确实帮上忙啦。

我不知道我们的挑剔是不是会打击到孩子主动参与家务活动的热情,但我知道这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怀疑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

我们都会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习惯来,都可以顺顺利利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发展,所以我们很自然地会希望孩子能够按照我们的方式去做事。

可是我们要明白,孩子有他的偏好,也可以有他的习惯,他也许不如我们细致,不如我们精致,可是我们首先要认真肯定孩子要自己做点事情的心。

如果孩子用他的方法也可以把事情完成的话,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和孩子较劲呢?

如果孩子并未处于危险之中,也不会伤害任何人,我们就应该尊重孩子想要做主的需求,尊重孩子自己做事的方式。

如果你允许孩子以可接受的方式彰显独立性,他一定会变得更加合作。

如果我们还是想要让事情发展得更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也可以首先跟孩子说,谢谢你今天的帮忙哦,你真的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在充分认可了孩子的能力的基础上,再说下次我们可不可以把架托也带上,那就更棒啦。

你看啊,你摇摇晃晃蹒跚学步的宝贝,正在从一个什么事情都由别人代做的婴儿,变成一个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的小小孩。

孩子想要变得更独立,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又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一件事。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机会去尝试、去学习,不管这会搞得多糟,或者需要多少时间。

也许忍住帮忙的冲动会有一些困难,但我们所有的克制都会帮助孩子发现和建构他的自我价值。

下次听到孩子说“我来!”的时候,请一定记住咽下那句“放着,妈妈来”,微笑着鼓励孩子,去做他想要尝试的事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