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路上的“得”与“失”
语文教学改革的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才能成长更快。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后,我的语文理念有了改变,对于语用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一课一得,目标设置很重要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的讲述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文中能凸现人物品质的语用训练点有两处:①通过关键词“五六十里,山高路陡”来理解挑粮路难走,借助困难来季节人物品质。②学习使用“动词短语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品质。经过研讨,我把“学习并使用动词短语”作为本节课的语用训练点。
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①(课件出示朱德挑粮的图片)看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朱德同志。②看看文中是怎么写朱德同志的?③试着用动词短语描写朱德同志晚上工作的情景。这三个环节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目的是通过本节课的训练学生会用动词短语写人,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领会人物品质,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我深刻认识到,一节语文课找准语用训练点很重要,希望在语用的路上我和孩子们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随机应变,掌控课堂更重要
为了上好这节语用实践课,我精心备课,反复修改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展示一节成功的语用课。尽管如此,但课堂上还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问题一:在引导学生看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朱德时,第一个孩子说了“他挑着担子,围着毛巾,面带笑容”,孩子说的很好,我给予了肯定。接下来本该引导孩子继续运用动词短语说话的,结果我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朱德同志为什么面带笑容?”(当时只是想着略微分析下文本,仅仅是想告诉孩子们笑是因为他给根据地带来了粮食,解决了困难,不料“一失足成了千古恨”)自然而然,接下来孩子们就被我带到了朱德的笑容上,待我发现问题想再回到动词短语上时,孩子们已偏离轨道很远了,无奈之下只好进入下一环节。所以,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是紧扣目标的,教师每抛出一个问题都应该紧紧以目标为中心。
问题二:在引导学生学习动词短语“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扁担”和战士们一块儿挑粮时,学生已经说出“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受苦”时,老师就应该随机引出“同甘共苦”这个词。但是,我并没有随机生成答案,还是按部就班地依照课前的设计进行,结果显得有点刻意,效果也不够理想。同时,原本设计的“以读代讲”环节也在课堂教学中被削弱了,“读”似乎是为了“读”,并没有把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这是本堂课最大的败笔。
一堂研讨课结束了,在组员们的点评中,我渐渐走出迷境,原来语用是一门艺术,需要精心研究,反复实践反思才会掌握这门艺术。这堂课有“得”也有“失”,也许我曾经“南辕北辙”,但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堂课定会成为我语文教学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