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产品”到“Apple+产品”,苹果为什么要改变命名方式?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市值最高的企业苹果,正在悄然改变旗下品牌的命名方式。
苹果的产品命名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直接命名
Apple I,Apple II,Apple III。这是最早的创业阶段。
第二阶段:分列子品牌
麦金塔什、Lisa、Macintosh Portable、MessagePad(Newton)、Power G3等等。
第三阶段:“i”时代
iMac、iPod、iPhone、iCloud、iPad等等。
第四阶段:“Apple+”时代
这一阶段正在发生。以Apple Pay、Apple Watch、Apple TV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Apple Car等为代表。
记得前几天,简书的@苏打 还在说:平台类产品的品牌一定要主平台独立开来,另立门户。苏打的论据是:对于平台类产品,在隶属于不同业务范围的子品牌前面还冠上母品牌的名字,由于刻板印象,会给人一种不专业的感觉。
那么苹果为什么却反其道而行之呢?显然,并非因为苹果不懂行。
早在80年代,乔布斯就发现,汽车产业的命名方式是正确的。汽车行业最早是用公司名称做品牌名称的,但由于媒体的存在,一款汽车做砸了之后,媒体和评论家纷纷批评该款汽车,但由于公司和品牌不分,导致公司声誉受到致命打击。假设:丰田推出的车就叫丰田,如果这一款车失败了,人们就会说丰田失败了。
但如果是丰田推出“皇冠2014款”,这款车不够好,大家会说皇冠2014款糟透了。你猜怎么着?丰田本身也会受到影响,但并不致命。
好了,既然有这样的前车之鉴,为何苹果还要这样做呢?苹果这样做是否有可取之处呢?我认为,这样的命名方式,能够胜任的只有少数顶尖的企业。换句话说,苹果做得对,但是别人学不会。
为什么?我试图抛砖引玉。
1、品牌延展的需要。
在电脑时代,i系列就足以赢得业界瞩目。但跨界的时候,仅仅一个i并不足以引起外界的品牌共鸣。Apple对于普罗大众的直观印象更为明确。这样做对于产品外延的扩展很有必要。
2、虽然加上了Apple,但并不会伤害核心品牌。
Apple Pay显然比iPay更能意识到这是苹果的品牌。同理,Apple Watch也是如此。这不仅有利于品牌延展,而且省去了和各个i商标的撕逼苦恼。
更重要的是,即便Apple Pay没能做好,大家也不会觉得iPhone失败了。显然这是值得尝试的做法。
3、苹果对自己的产品有充分的自信。
这并不是说不冒险。苹果每一次产品都是一次冒险,以至于冒险成为苹果的常态。
(对的,每次推出配置不如安卓的产品,去挑战安卓也是一种极大的冒险。相反,简单升级配置倒是最简单的办法。连说相声的都会做。)
但是,苹果对自己的产品有自信。或者说,因为这么做了,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逼迫每个参与者,必须要思考苹果是谁,然后做到最好。要知道,苹果在产品方面是向好莱坞学习的。那种每一部片子都是一次搏命,每个人都必须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周而复始。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苹果的核心价值。
提起谷歌,大家知道核心是搜索;提起微软,大家知道核心是操作系统和office;提及Facebook,大家知道是社交。
苹果当然做电脑、iPhone和iPad等电子设备。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多数苹果的粉丝,以及中立者,对苹果的核心印象并非硬件或者软件,而是产品品质。我发现,一旦有某些产品实在难用时,就有媒体或者粉丝呼吁苹果去改变这个行业。因为相信以苹果的品位,会让产品变得好用。
一旦某家企业给用户的核心价值是品质,那么就可以套用到任何生产领域。这就是苹果的产品溢价,也是苹果核心竞争力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苹果这么做是可行的。i系列的产品相当于Apple Core,外延的产品里,在Apple Pay之后,我们将会看到Apple Watch、Apple TV、甚至Apple Car。。
当然,这些对与否恐怕等不到苹果的回应了。但是,我们在给自己的产品命名的时候,也可以多想一想,到底怎样才能在符合产品的发展愿景的同时,让用户能够最大限度的快速理解产品本身。
本文已发布于指尖儿(zhijianer.me),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