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一种喘息与想象的美感
1
有时一篇读书后的心得,要反复地写上好几遍,在我头脑中有了一个想法或者感悟后,若是赶上上班或者手头上有别的事情,当时没有写下来。在口中反复念叨了数遍后,等到得空抽出纸来再去写,写出来的却再也不是自己当初的想说的话了。意思还在,语法也没有错误,但是语调却完全变了,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站在一个复数的“我们”立场上发表意见,而内容也变成了对空洞道理的重复。
这种情况常常遇到,也因此在心中迫切寻找一名导师。希望他能够引导我,竭力把话说得诚恳和质朴,说出心中确实想挤出来的那点东西。正因此,时时注意自己的胃口,提防着环境的影响。因为常常发现自己拿出纸来,却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流俗力量的口舌,似乎这样一种力量热切地操纵着我去思考,去写出潜意识层面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正像水面上浮起来的渣沫,只有沉下去的才是踏实饱满的豆子,需要一把笊篱把这些渣沫漂去。
想事情的时候,也就需要在专心致志地面对事情,不容你工作性质或者工作语言的干扰,尽可能地使自己忘掉所接收的东西,尽可能漂去心中油滑气息,空洞、兜圈子,告诫自己要谨记海明威所言“凡你知道的一个字都不要写,只写那些在写作时才发现的东西”。像喝一种茶所讲究的,在真正喝之前,先把第一泡冲掉。在前段时间我还努力地想把它们的语调灌入我的头脑,现在又要努力地抵制,竭力希望能以“我”而不是我们或者他去想问题。
2
《知日·断舍离》从看到介绍到反复读过几遍,一直都喜欢,几次去想写一下心得。现在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去把想法写出来,然后理顺自己内心的想法后,再决定如何把握它们。也就是要好好想一下,才开始知道自己的感受。
世间的学问林林总总,正像活着城市里每个角落里人们隐蔽的嗜好,每个人都践行着一种人生的哲学,而每种学问也都像一种生活的方式。我想这样去看待种种学科的分类,也这样去看一种整理归纳术,对应着内心对物化世界的偏好。《知日·断舍离》书中介绍了我从前未见识到的一种思考,从一种文化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们周围的日常物品的整理和布局,对断舍离这种生活减法的使用前提,正是努力去把握生活中不可摇落的部分,或者说那些饱满下沉的东西。它如同在问这样的生活方式,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需要多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明确地判断自己需要什么、不要什么,哪些是不必要的,浮华而并不质朴的东西。
3
在上班不太忙的时候,我常常会几天几天地被某种想法吸引。然后反复地想,比如《知日·断舍离》这几天会想到日式的设计。
他们善于用微缩的手段将广袤的自然移到狭小的生活空间中,通过把自然移植到自己的身边来接近自然。日本人习惯于从狭窄的空间里追求宁静和踏实。——《知日·断舍离》
而这样想的时候,我大多是面对着一张网络上的图片,看到许多留白的空间,让画面或文字因为有形无形的留白空间,而多了喘息与想象的美感。
我常常在日本的设计或是艺术里,看到许多 留白 的空间,画面或文字,因为有形无形的留白空间,而多了喘息与想象的美感。——《知日·断舍离》
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多一点留白,好在我没有条件去住豪宅别墅,只好居于狭小的空间。如何让生活空间在满足使用的同时,能够符合想象的流动,使得生活的周边杂物,包括以后被淘汰的数码产品都能与我头脑中的生活方式相关?人与周围的人和物品构成的生活无法分开的,甚至是他们在构成我,我越来越这样去想,像沥青一种的粘滞流体,在我固执的同时,在一张精致的脸转过身去,隔夜中变形。
这样一种日常的修行,使我的面部出现了生活的投影,我得以在周末澄清自己的想法,在早晨起来,打扫屋子,“打扫是日常的修行之一,打扫不仅仅是去除表面的污垢,也是清理内心烦恼、抛下内心执念以至六根清净的过程。”像小时候,看着水缸中水慢慢澄清,并尽力不去摇晃它,从《知日·断舍离》我想可以反复地阅读,对日常的修行的启发,至少这是一种厘清生活方式的实践,并试图把日常生活与我们头脑中的生活维系在在一起,毕竟我们是按照质朴生活的状态呈现的,而不是剔除背景后的孤零零的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