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为大宋议和,为什么秦桧是奸臣,而寇准则是名相?
寇准,字平仲,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两朝元老,一代名相。因是陕西渭南人士,故有“寇老西儿”的别称。敢于直言进谏,虽可以“左右”天子,但败于刘皇后之手,落得晚景凄凉。公元1023年,寇准在他最后被贬谪的地方广东雷州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他和杨家将的故事都是通过戏曲的形式,广为流传,多少都带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不能作为史料依据。历史上,真实的寇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寇准是被皇帝赐同款腰带的宋代“魏征”。
宋太宗一朝大开科举,广纳人才,寇准19岁时便高中进士。他出身官宦世家,任职知县时政绩斐然,且为人豪爽,爱好饮酒作诗。后来得到宋太宗的青睐,于是进入中央参政。
寇准常和太宗直言相对,又一次太宗被寇准说烦了,准备起身离开,这时寇准一把抓住皇帝的衣服让他坐下,听自己把话说完。这本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谁成想,太宗并没有责怪,反而夸赞寇准是魏征一样的忠贤之臣。
由于寇准刚正不阿的性格,在任期间打击了不少有裙带关系的贪官污吏。王眄的弟弟王淮,仗着兄长宰相的身份,为所欲为,贪污上千万两白银,朝堂之上惧于王眄的淫威,无人敢查,只有寇准站了出来,所以太宗对他十分信任。
宋太宗赵炅一直担心立储的事宜,因为他是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基的,当时朝中有不少大臣认为应该立太祖也就是他哥哥的后代为储君。
赵炅犹豫不决,曾私下征询寇准的意见。寇准当然明白他的心思,就顺着他说可以立赵恒为太子,太宗听了非常满意。后来寇准因故被下放到衡州,宋太宗制作了两条一模一样的腰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寇准。
寇准是逼迫皇帝御驾亲征的救国宰相。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圣宗和萧太后统领20万大军进攻北宋。适逢宋神宗刚刚继位,本身他就是个崇道重儒的读书人,听闻辽军逼近黄河,深入北疆,战况一天五变,一时间变得异常恐慌。加上真宗的老师、现任宰相李沆去世,真宗更是六神无主,打算迁都。是不是和南宋著名的“逃跑皇帝”赵构很相似?
于是寇准临危受命,出任宰相。他是典型的鹰派,因为他把形势看得很明白,大宋有这个实力和辽军拼上一拼,甚至还能占到便宜,当前最要紧的就是让皇帝改变主意。
首先,寇准把投降派的官员全部免职。然后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真宗细细分析,不能错过最佳战机。在寇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下,真宗被逼着上了前线,一时间士气大增,战局开始反转,为了给真宗壮胆,寇准还在澶州城楼上饮酒博弈。
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宋真宗的猜忌,寇准被弹劾“拥兵自重,图谋不轨”,迫于压力,寇准最终妥协,同意议和的方案,宋辽签订了虽有用但可耻的澶渊之盟。这里插一句,如果南宋的岳飞能学到寇准一半的识大局,也不至于牺牲了自我。
寇准是“北宋武则天”刘皇后的手下败将。
澶渊之盟后,寇准失宠,真宗把他贬到地方做知州。但寇准一直伺机再上位。恰逢时任宰相王钦若善于媚上,知道宋真宗喜欢吹嘘政绩,伪造了河图洛书,鼓励真宗效仿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
这时候寇准也对真宗歌功颂德,大力鼓吹封禅。果不其然,真宗认为寇准经过历练变得沉稳了,于是又把他召回中书省议事。
人到垂暮之年的宋真宗更加糊涂,太子年幼,刘皇后便和宰相丁谓勾结把持朝纲。刘皇后想学武则天成为皇帝,但她出身卑微。丁谓原是寇准的门生,为了巴结他,曾经在宴席上帮寇准擦拭胡须,这就是“溜须”一词的由来。所以寇准对此二人极为不屑。
为了取得朝政大权,寇准密谋鼓动太子监国,趁机“挟太子以令群臣”。可惜,寇准平时里树敌太多,计划很快就被泄露了。刘皇后得到消息,让已经中风的真宗拟了一道诏书,宣布自己可以合法参政。真宗死后,刘皇后成为太后,也是北宋的实际掌权者。
而寇准则是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广东才算作罢。一代名相,终于在这场权力之争败下阵来,地位威望毁于刘皇后之手。
相比之下,南宋宰相秦桧虽被后世冠以奸佞之臣,却一生享尽荣华,得以善终,年六十五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