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爱情讲缘分,友情也是
进入大学后,和很多人的讨论中都提到了同样一个问题:我好像再没交到什么好朋友,更别提铁哥们或者好闺蜜。
当我试图总结这背后的原因时,很快就可以发现是因为大学生们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即使是同班同学,也并不经常在一起,如果是别的学院的学生,则基本连面都不怎么见,而接触得相对多一点的,就是室友了,但接触得多不代表能够交心,大多数人和室友相处,也就是维持表面和气而已。而中学时期,大家有着相同的目标——升学,时常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相同的活动,地理位置离得最近的甚至不超过30cm(同桌),在这种环境下,想不建立起较为友好的关系都难。
于是过去的两年内,每当我再次和别人探讨到这些问题时,我就会摆出我思考后得到的结论——接触的机会少了,自然难再交心。然后和同伴一番唏嘘感叹,顺带怀念一下家乡,这话题就算翻篇儿了。不过近期我又看了不少类似于“KnowYouself”这样的公众号的文章,猛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止爱情讲缘分,友情也是。
人们常说现今的人,越来越浮躁了,过去车马慢、一生慢,只够爱一个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闪婚闪离,甚至接受一夜情,浮躁到根本不愿意去看看人的内心,于是乎真挚的感情越来越难得。人变得越来也浮躁,固然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有关,但近年来的亲身体验,让我相信这种浮躁和个体的成长也分不开。
我听一些人回忆过他们中学时期的初恋,他们最多的用来形容初恋的,就是“懵懂”,他们都说那个时候其实根本不懂感情,初恋男友或者初恋女友与其说是恋人,不如说是玩伴,而当年在相处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磕磕绊绊,可惜的是最后还是分了。我想他们和现在的恋人相处时,是没有这么好的耐心的,往往等不到毕业季,就会因为容忍度不足而分道扬镳,且这分手,相对第一次分手而言,并没有那么可惜。
不止爱情讲缘分,友情也是。许多“教做人”的文章都提到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三观契合度,并告诉大家若是发现三观差距大,那就趁早分,不然早晚是一样的结局。事实上从成年初显期起,大家也都是这样实践的,只是没有用理论总结出来。对于三观差距小的,则经常和他一起玩耍,差距一般的,则保持普通朋友的距离,差距大的,速速远离。但事实上一段友情能否长久,和爱情一样,最重要的不是是否欣赏对方的上限,而是能否包容对方的下限。相处过程中的一次次矛盾冲突,是否会成为抹灭友情的杀手。而这些,往往与三观差距关系不大。你看许多穿一条裤子的朋友,性格往往差别不小。只可惜现在的我们,因为比以前“成熟了”,不愿意再磕磕绊绊地去探索一段关系,希望更省时省力地找一个天然和自己就很契合的朋友,所以一旦有重大分歧,“好朋友”这扇门就永远向对方关闭了。关于这点,我和一位朋友在交流中达成了一种共识:一些大学的普通朋友,若是中学时期便认识,或许还能成为好朋友,可惜了,没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