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教学生涯故事之二 “三号虎”事件

2019-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王纪群

教学生涯故事之二

“三号虎”事件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教五年级语文,并担任五年一班班主任。这个班刚刚由总校和两个分校的学生重新编排的而成(那时学校有两个分校,分校的学生上到四年级便来到总校学习)。全新的学生加上我这个全新的老师,组成一个全新的集体。当时,班里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最小的十一岁,最大的十五岁,二是班里的男生较多,且调皮捣蛋的不在少数。我能带好这个班吗?接手班级之初,我不断的问自己。好在和我搭班的李文霞老师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且及其干练,有了她的帮助,我的信心得到了加强。

开学之初,李老师陪我走访了曾经教过这些学生的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几个调皮捣蛋男生的名字进入了我的备忘录,特别是有一个叫刘园园(化名)的男生是老师们重点提及的对象,这个孩子好打架、不服管,同时又在男生中有一定威望。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正处于从原始向现代的过渡阶段,打架斗狠在那时青少年中还很普遍。刘园园就是凭借着“滚刀肉”个性,得到了很多男生的拥护。如何降服这个“滚刀肉”,成为我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难题。

开学不久,在经过一段“试探期”之后,班里的一些男生开始蠢蠢欲动,拉帮结伙的现象开始出现,带头的就有刘园园。有一天,李老师批改数学作业,发现刘园园的数学作业本的名字下面写着“三号虎”三个字,字迹歪歪扭扭。李老师对我说:“小王,你看,这个刘园园,还自称‘三号虎’,看来这是要在班里称王称霸呀!”我接过作业本看了看,不暇思索地说:“牙还没长齐呢,就想称霸?”

从此以后,我对刘园园的印象更差了,课上、课下都看他不顺眼,班里一有点“风吹草动”,他都会成为重点防范对象。不仅如此,我还在耐心寻找时机,准备杀一杀他的嚣张气焰。

几个星期过后,刘园园换了新的语文作业本,批改作业时,我又发现了语文作业本上出现了“三号虎”三个字,有所不同的是,这次字写得比较紧凑。猛然间,我恍然大悟:原来他写的是“三號”,只是把“號”字写分家了,变成了“三号虎”。看来,我还真是错怪他了。

我暗自庆幸,庆幸自己在第一次看到“三号虎”的字眼时选择了“按兵不动”。如果那天我以数学作业本上的“三号虎”为证据,指责他在班内称王称霸,会是什么后果呢?我的疏忽与武断,险些酿成了一起“冤假错案”。

第一学期末,正值元旦,在班级联欢会上,刘园园唱了一首《小草》,听着他稚嫩的歌声,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眼前的这个孩子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终归还是个孩子,我又怎能以恶意的揣度来怀疑自己的学生呢?其实,他们还都是稚嫩的“小草”,我应该做春风,抚慰他们,包容他们,助他们健康成长。想到此,我的脸红了。

后记: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首因效应。它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今天想来,在对刘园园的教育中,恰恰是“首因效应”迷惑了我的判断,让我不加思索地给他贴上“差生”的标签,这无疑是十分危险的。

教师接手新的班级,向前任老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是必要的,但万不可仅凭这些信息就为一个学生“定性”,而应该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否则,我们很容易“冤枉”学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