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心是种病
妒嫉心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态。很多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妒嫉心,只是有的人自己觉察不到,因为已经习惯于这种心态了。有妒嫉心的人,见不得别人好,当周围的人在某方面超过了自己、或得到了比自己更多的利益时,心理就会不平衡,就会有意无意的去贬低别人。妒嫉心很重的人,在与人共事或在事业的竞争中,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做得好,看到别人会超过自己时,就会去诽谤、甚至去打击别人;当看到竞争对手遇到挫折或事业滑坡时,就会幸灾乐祸。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甚至去整人、害人等等,很多都是妒嫉心引起的。因此,也可以说妒嫉心是一种害人害己的心理疾病。
另外,也有一些人心胸比较狭窄、不懂得尊重、包容他人,而且习惯于用自己狭隘的思想来衡量别人,只要别人的思想与行为和他不一样,或者不符合他的观念时,他就会去排斥甚至去打击别人,这也是妒嫉心的一种表现。人与人之间本来应当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做人应当懂得换位思考、懂得体谅他人,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行,但由于人的妒嫉心等各种不好的心态和狭隘的思想观念,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本应具有和谐关系。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妒嫉心呢?这既有人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从自身的原因来讲,首先是人的名利思想太重,以至在利益面前患得患失,那么当利益得不到满足时,心理就不平衡。特别是自己付出了很大代价去追求的东西,最终却没有得到,而一直认为那些还不如自己的人却得到了,他的心里就更不平衡了,就会产生强烈的妒嫉心。再就是那些讲虚荣、好面子、遇事喜欢与人攀比、喜欢争强好胜的人,容易产生妒嫉心。总之,从自身的角度上来讲,妒嫉心是由于人缺少正确的人生理念、不能正确认识人生中的名利得失而造成的。
另外,妒嫉心的产生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因为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周围环境及网络媒体的熏染,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所接触的人中,很多都是把追求名利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都是以获取名利的多少来衡量人生是否成功,那么在这种人生理念的影响和熏染下,人就会看重名利、追逐名利。有的人甚至把工作场所当作争权夺利的场所,把职场当作明争暗斗、“你死我活”的战场。这种变异的人生观,背离了人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行和人生理念,使人与人之间变的冷漠无情、相互防备,甚至勾心斗角、相互诋毁,这绝不是人类应有的生存状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搞活,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思想方面,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却出现了空白。由于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普遍都过着经济拮据的穷日子,很多人都穷怕了。因此,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经济发展机遇,很多人就把追求金钱、追求各种利益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了,并以此填补了人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思想空白。现在很多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名和利(权和钱)、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利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有的人认为: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谁有钱、有权谁就是老大,谁能获取更多的利益谁就是有本事等等。这种错误的人生观,变异了人的道德、败坏了人的行为,助长了人的贪婪之心、争斗之心和妒嫉之心等各种不好的心态,使人为了获取名利而不择手段;同时,也使人失去了做人应当具有的正确的人生理念和健康的心态。
人之所以称为人,不只是因为有人的外形,更重要的是人得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就是说人的思想与行为得符合做人的标准。人应当怎样活着?应当怎样看待名利?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人的道德准则又是什么?等等这一切都是做人应当解决的根本问题,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人降生到世上,首先要靠家庭(父母)的养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人在家庭中都要承担各种角色。人在未成年之前,要靠父母养育;成年后就要担负起养育子女、照顾父母的责任;那么到老年时就要接受儿女的照顾与回报等等。因此,人类的繁衍生息是靠家庭来维系的;那么人来在世上,要承担的第一个责任,就是家庭的责任。作为一个人,能感恩和回报父母、感恩和回报所有养育过、帮助过自己的人,这就是人类世代相传的做人最基本的良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繁荣,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人类早期那种以家庭为单位、以自给自足为主的生存方式,已经被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代替了。就是说人活着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很难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人要想生存、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从事一份社会工作,承担一份社会责任,通过这份工作为他人、为大众创造一份财富或提供一份服务,从而得到相应的报酬(回报)并以此维持个人及家庭的生存,这就是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进一步讲,如果每个人都为社会(大众)付出一份劳动、创造一份财富,并相应的得到一份报酬,那我们的社会就是和谐的、平衡的。反过来讲,如果有人为社会付出的很少或没有付出,却得到了很多;那就一定会有人付出了很多却得到的很少;那么社会就会失去平衡、失去和谐。当人的心理不平衡时,就会产生妒嫉心等各种不好的心态。
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家庭(父母)为你付出了,你就要回报家庭;你通过工作为社会(大众)付出了,那你就会得到社会的回报(报酬);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平衡关系,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根本基础。平衡,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具有的一个“法则”。过去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才能使社会达到平衡。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一旦破坏了这种平衡,就会带来各种问题。其实自然界中也不会有偶然的事情出现,因为人是地球上的高级生命,是地球的主人,因此地球上出现的一切所谓“自然灾害”,一定都与人有关系,或者说根本上都是人为造成的。其实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也是付出与回报的平衡关系: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那么人类就应当爱护、珍惜地球上的环境与资源,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球的资源,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既有这种平衡的法则,同时,又有为了维护这一法则而形成的各种制约机制。体现在人类社会,主要表现为道德与法律的制约机制;体现在自然界,就表现为各种生态危机与各种所谓的自然灾害等等;人如果破坏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法则,就会受到机制的制约或惩罚。其实人的一切败坏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想少付出或不付出而多得到,就是想不择手段的占有他人、占有大众(国家)的东西,或者不择手段的占有各种自然资源等等,从而败坏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生存状态和平衡法则。因为法则与机制是同在的,因此一切违背法则的行为都会受到机制的制约与惩罚。但是人在做坏事时往往都是抱着逃避惩罚的侥幸心理,有的人甚至钻法律的空子、逍遥于法律之外,就是说有的人不但破坏了人类的法则,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制约机制(法律)。那么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会使人不相信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法则和机制,这就使有些败坏社会法则的人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其实人类与大自然的法则和机制是不会改变的,人只要做了违背法则的坏事,就一定会承担责任的,而且一定是得不偿失的。首先,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种法律和社会制约机制也会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公正。无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逍遥于法律之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另外,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是有法则和机制的。这个讲起来有点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自然界(宇宙)中的任何一个星体(包括地球)都有它的运行轨道,如果它偏离了轨道,那就会与其他星体相撞而导致毁灭、淘汰,这一点和人世间那些背离人类法则、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人是一样的。过去人们把大自然的法则称为“天理”,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说人世间的理和“天理”是相通的、相互关联的、是一体的。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叫“人在做、天在看”,也有句老话叫“人不治天治”等等,就是说有些坏人虽然能逃脱了人间法律的制裁,却逃脱不了“天理”对他的惩罚,所以古人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理,那就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经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是指这种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说到因果,很多人会联想到宗教,因为宗教也讲因果。其实因果联系不是宗教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所共有的一种规律或者叫法则。那么有的人可能会问:人世间存在善恶报应吗?我们曾经说过:一个人为他人、为大众做了什么,就等于为自己做了什么。为他人造福、为大众造福,就等于给自己造福、给子孙造福;而一个损害百姓利益、侵吞公共(国家)财富的人,最终损害的一定是自己;那这不就是因果联系吗?这不就是善恶报应吗?一个人想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也不是错,但是要取之有道;只有不断提升自己造福大众、造福社会的能力,从而为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才能相应的得到更多的利益(报酬)。假如你为大众付出的很多,而得到的却不多,这时你不要心里不平衡,这就等于你为社会多贡献了一份财富,也等于是社会给你存了一笔无形的财富,那么最终你会得到不同形式的补偿。为社会(大众)造福就等于为自己造福,这就是人间正理,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如果你通过不正当手段、通过损害百姓利益的手段获取了利益,你就是在败坏人类社会的法则,那你就欠了百姓、欠了社会的债,那么最终你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连本带息”的偿还、甚至是加倍偿还;这就是“是非善恶终有报”的因果关系,这也是做人必须要懂得的道理。
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能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能帮助你放弃妒嫉心等各种不好的心态。其实人没有多吃的亏,也没有多赚的便宜;没有偶然、也不存在侥幸。你所得到的一切好的、坏的结果,那都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当然有些事情可能有后效应,就是不一定很快能看到结果,就像银行存款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但最终都会兑现。有的人可能会说:人世间有那么公平吗?有些通过各种败坏手段获取财富的人,现在不是也活的很潇洒、很幸福吗?是啊!就是这种违背人类社会法则的社会乱象,把人心搞乱了,致使很多人都不相信人间还有正理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还能坚守人类社会的法则、还能坚信人间有正理,那就显得极为珍贵了、就近乎圣贤了。人类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圣贤都曾经讲过类似的一句话,那就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在各种社会乱象中,才能磨炼人的品行意志、才能成就肩负使命的大德圣贤和有志之士。这是从环境能磨炼人的角度上来看待社会乱象,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去认同、去肯定各种社会乱象。我们坚信人间有正理,坚信各种乱象都不会长久,因为人类社会还有一个法则叫做“物极必反”,就是说任何事情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变化。因此,有乱必有治,有大乱必有大治,所以不要被各种乱象所迷惑。
一个人想要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首先要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开发自己的各种能力,从而更好地去造福大众、造福百姓。一个人能为他人、为百姓带来幸福和美好,才能使自己收获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
我们再说说人为什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呢?因为道德品行对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道德品行低下的人,只会考虑怎样向他人、向社会索取,而不会考虑怎样为他人、为大众付出;这种人在为了得到或保全私利时,不会顾忌他人和百姓的利益,甚至不顾他人的死活。我们说一个人为他人做了什么就等于为自己做了什么,那么这种品行低下、在利益面前不管他人死活的人,能有美好的人生吗?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美好。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呢?就是要用做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来不断地反省自己、纠正自己、完善自己。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讲“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品行的古训,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的。有的人可能会问,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那得有个标准吧!这个标准是什么呢?这个标准就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其核心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做人要有爱心,就是要爱养育过你的人,要爱所有帮助过、支持过你的人,要爱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一切劳动者、创造者,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他们的付出、离不开他们的劳动和创造;爱心还包括同情之心、怜悯之心、恻隐之心等等,爱心的最高境界是博爱,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做人准则的另一方面,是做人要有责任心和正义感,就是做人要有担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对自己从事的社会工作负责;同时,要明辨是非善恶、维护社会正义,要尽自己的能力去抵制各种侵害他人、侵害大众、侵害公共(国家)利益的败坏行为等等。关于做人的道德准则具体的讲还有很多,但核心就是这两方面。这两方面如果用传统文化的语言来概括就两个字:“仁”和“义”。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的核心也是“仁、义”二字。
最后我们再说说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开发自己;在辛勤地劳动与创造中充实自己;在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过程中升华自己;在造福百姓、造福大众的实践中成就自己;在给他人、给大众带来幸福美好的同时,享受自己幸福美好的人生;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