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c97744f3e497北京市

为什么有些人头破血流也要去大城市

2017-07-25  本文已影响90人  牛小崔

张先生的《在北京,每天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火了,他说:

还剩下2000万人留在这座城市,假装在生活。

事实上,这座城根本就没有生活。

事实上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其实,哪座城市不都一样,人生而为人,不就是生下来,然后努力活下去,活的好与坏,冷暖自知

我们中的大多数,即二八定律中的八,25岁就死了,一直到75岁才埋。25岁,大多数人已经步入社会,生活的压力,家庭的责任,已经使得他们多数向现实低头,不奢求理想,每天重复着过往机械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死去。

你好,25岁的活死人。

为什么有些人头破血流也要去大城市

【01】 【没有冠上你姓的方寸之地,却有成为“二”的可能

曾经,问过一个在北京创业的学长,问他为什么是北京。

他说,因为国都,因为机会,因为太多的不可预测,因为北京有成为二八定律中二的可能

他给我举过一个例子。

比如,你在大连,可以慢条斯理的吃完早餐,打一杯豆浆,放两颗红枣,以及一勺蜂王浆,然后沐浴着晨光喝下,那是细雨绵绵的慢,丝丝入口的甜。但是在北京不行,北京的早餐是在拥挤的地铁口买的,在上班路上吃的,无论你是CEO还是普通上班族,都没区别,因为北京有太多的创业人士,太多的优秀人士,对于北京来说,都一样,都是外地人,都是无房无京牌一族。租着房子,开着早晚高峰开不进五环内的车。北京是匆忙的,因为每个人都在追求那万分之一成为“二”的可能,时间是平等的,你的一秒与我的一秒并无区别,所以要争分夺秒。

没有北京土著自祖上传承的四合院,没有冠上京户,从本质上讲,其实都一样。说句大实话,就算这座城市,传承三千余年,绵延万里,那也不是你的北京,这里并没有冠上你姓的方寸之地。

【02】 【挣够钱,回二线城市娶媳妇

老铁隋子,毕业后选择去了上海,每一天都很累,工作16个小时,躺床上就倒,睡着简陋的出租房。

我跟他说,要不你回来吧,太苦了。

他说,这些苦,是预料过的,在承受范围内,因为对于这座城市,是有所求的—钱。

我所在的城市,好学区的房价已经普遍一万七一平了,差一点的也要一万加,这里就是一座普通的二线城市,有山有海,宜居而已。

但凡是男的都要娶妻生子,生子的前提是有个媳妇。大多数城市,没房子貌似已经和娶不到媳妇划上等号了。先不论媳妇学历如何,长相如何,只要是女的活的,要求就很多。单从我知道的什么万紫千红,彩礼等等,说白了,还是穷。我们家压力就很小,因为我是个软萌的小妹纸。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那么多家庭要男孩呢?因为从我肚子里怀胎十月的娃儿,辛辛苦苦生出来,却要冠上我先生的姓。所以,接户口本啊什么的是要有代价的。


在我看来,一个城市是有生存成本的,这个生存成本我又喜欢把他分成硬成本和软成本。

硬成本:房价、物价、工资
软成本:生活节奏、环境适宜、人情冷暖

想要从一个城市谋得一些东西,就要舍弃已得到的,并且要承担这个城市带给你的某种节奏。

隋子去上海,三年能够得到了什么?

1、钱。

隋子在上海一周的工资=我在大连一个半月的工资,所以媳妇可以娶了。

2、工作经验。

我们都知道,从大城市回来的人,普遍很多企业愿意要。吃苦耐劳,能力优秀,鸡头和凤尾的区别。

3、眼界的拓展。

去过大城市的人,接触过的东西远远不是二线城市乃至三线城市更甚是小县城的人能比得上的,眼界这种东西,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4、人脉的积累。

所谓人多好办事嘛。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中国传承几千年也还是个人情社会,并没太大改变。

【03】 【该不该去大城市

我并不建议,有了去大城市的想法,就一股脑立刻行动,然后抱怨连连。任何一座城市,都是有生存成本的。考虑好,有所求且承受得住,就去。不能,就退。

大家都是活着,如何活着,完全看自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难看,不可悲,没人会笑你。

那么,很多学弟问我,毕业要不要去大城市,我的回答一直是,看你自己,有所求,有所需,承受得起,就去。反之,养着混日子,怎么都是一天。

我不希望,你成为那个享受了大城市带给你的福利,然后抱怨他的冷漠、薄情。也不希望,你享受了小城市的安逸、缓慢,然后抱怨他的辟固自封。

我希望你能够享受大城市的快,也能享受小城市的慢,去细细品味每一座城。人生向来苦乐参半,所有的好坏都有其因果。

我希望你成为更好的人。也请你不要去追一匹马 ,要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 ,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也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待到时机成熟时 ,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行。所以 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种下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你若精彩, 天自安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