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干货圣贤书友会天涯简书共风流

大道•大爱

2021-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芷11

文:佳淇

在此,先隆重感谢路西法殿下成立圣贤书读书会,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研读国学经典,还可修身净心养性,此乃大爱之举也!致敬!

这几日,病痛第三次复发,导致身体处于极剧下滑中,然,病榻之上,心情却是愉快的。

昨天,我资助的第188位孩子,年仅7岁的宇昊,通过我和丹巴基金会的努力,在北京中日医院成功实施了骨髓移植。

孩子的姑姑从手术前,就一直与我不停的连线,千恩万谢,我却唯有祝愿与微笑。

直至孩子顺利出了手术室,进入特护无菌舱,我的心才真正放下。接下来,就希望孩子从此告别白血病的困扰,重新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这两天,也有收到慈善总会的邀请,说让我去讲讲,缘何一个举动,坚持了20年。思考下,我推掉了。因为想起了上师去年圆寂前和我说的一句话:“渡化,就是以你的苦,换众生之甜。”

缘何坚持,只为这一句,再就看不得这些孩子们那渴求知训的强烈眼神。当初除了那位老红军遗孀12年的举动打动了我,就是这个极度渴望的眼神了。

修行12载,病痛12载,我一直不敢再讲道德经。是因为它带给我太多的切身之爱,也有切肤之痛。

年初给孩子们的“例行捐助”会后,我在禅院,从《道德经》的一个故事引开来,讲了大爱

结束后,一位道友联系我,提出质疑。

道德经是讲道论德之著,爱从何来?
我笑着问,你爱你的父母吗?爱你的孩子吗?
他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再问,你怎么理解道德经?你说是讲道论德,何为道?何为德?爱又是什么
道是规律,德是品行。爱就是爱情,亲情。

着实,他的回答让我有些吃惊。

先且不论道与德的诠释,说爱是爱情,亲情,半点错没有。

但说道德经没有爱,我不会认同,相信上师也不会认同。

首先,爱是人性的体现,人性又是爱的基础

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再到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论是道经还是德经,关于人性的地方,太多了。能说这些不是爱的体现吗?

世上爱有千万种,并非只合欢之爱,亲人挚爱。

上师在的时候,每年我们前往寺中清修,都会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他。我们之间,没有世上为名为利的客套,仁波切更没有备下盛筳,怕就是很朴实的一碗酥油茶,我们也是品的津津有味,听他讲话,很舒服,不知不觉,大半天就过去了。仍然意犹未尽。

这样人性间的真情流露,难道不是爱吗?

其次,“道”与“德”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道德经》第27章

此处爱:爱惜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道德经》第44章

此爱,指过度喜欢矣。

爱养万物不为主
——《道德经》第34章

此中的爱代表是”什么“

熟悉,喜爱道德经的,都知道书中,直接使用“爱”字有五处,也都会感受到其中丰富的“道德”之爱、“慈悲”之爱、“善义”之爱与“平和”之爱。

“道德”之“爱”:尊道贵德,生养万物而施予

道”,是全书的灵魂,关于它是什么,太多解读了。然,它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根源,而且还是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据。

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看,大道具有“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而不争”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品德。

这表明,“道”是公平无私的,正合大道任自然的精神。

“道”之自然本性无私无欲,故能够关爱天地万物。实质上就是另一种大爱。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品性几近于道,利万物而使万物生长,柔弱而不与万物竞争,甘居下流而宽待万物。“善”乃“仁爱”、“慈爱”之德。

“慈悲”之爱:回归自然之本我,乐德好施,不争不夺

最能够代表老子“爱”的精神的是“慈”,其基本含义是“爱”。

“慈,爱也。”老子讲圣人治理天下之“不有”、“不恃”、“不长”,从未提及百姓之回报。他倡导的“慈爱”是自然本色上的爱,而非形式。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母亲:”她在时,全天下享受着安稳,她离去,全天下有如洪水般侵袭。“母亲养育子女,即完全出于本性之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可谓“大慈不慈”,“大仁不仁”。

父慈子孝、相亲相爱本就是人之天性,如若固化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则失去了其本意的快乐。

故,道德经中,老子强调真正的慈孝之亲情,乃是排除虚夸之后人的本然状态,才是率真的自然大爱。在老子思想中,“慈”从“道”而来,慈德乃是无心之德、自然之德、施予之德和不争之德。

“善义”之爱:心系百姓,善良正义,小爱让大爱

在老子看来,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须遵道而贵德,公而无私,宽而爱人,方能天下有道。

现实社会中,侯王行“有为之治”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并造成了巨大危害,统治者的过多干预,不是对于公众的爱,而是一种恶。

为此,老子从自然大道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希望并要求统治者尊道而贵德,让百姓安居乐业。

统治者有宽厚包容之心,具大公无私之意,奉公无私,宽而爱民,虚怀若谷,谦下不争,遵循自然无为之道处事待人,民众终会受益。侯王圣人治国平天下,普施大爱须讲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必有赖“大爱”才得以实现。

“平和”之爱:太平和谐,人之追求,爱之启示

老子认为,和平才是最大的爱,战争是最大的恶。即使取得了胜利,也会以丧礼之遇待之。

天下太平、世界和谐不仅是老子的理想,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尊道而贵德,生养万物,施予万物;爱人爱物而不求回报,自然纯朴;以人为本,公而无私,宽而爱人,公平正义;以德报怨,泯除怨仇,反对攻伐,天下太平,世界和谐。这便是老子“爱”的当代启示。如此看来,道德经,乃“大道”之流动也

最后:道德经的“爱”最简单也最博大的,超越时空,闪烁灵光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13章

在这一章,老子着重论述了贵天下和爱天下的理念,并首次提出“爱”。

爱字在甲骨文里没有发现,直到战国时代才在金文里出现,恰在道德问世之后,这也正说明了我之前的观点,爱是道与德的最大秘密,也算是底层逻辑了。

在这里,爱回归到了它的本位,是最简单的,最一元,也是最博大的,是超越时空,它无不时闪烁着灵光。

真爱没有二元对立面,永远不会产生怨恨,由爱生恨的不是爱是物质时空的喜欢。爱,從夊聲。者,惠也,从心旡,为说文。

圣人以博大的爱心,以超越时空的眼光凭借物质世界的身体凌位天下,好像可以把整个世界从外部托起并运转,而不沉陷其中,也不会被天下束缚。

我也这也是为何道德经所宣扬的,可以流传千年,还给我们这么多的启示,还有这么多的精髓让我取之不尽,为什么世上著作千千万,唯它被称之为博大?

如此,我们还能说,道德经里没有“爱”吗?不是没有,是处处所在。

正所谓:“一”心托世,大爱临天下,为众生之爱,以无名万物之始,是无为而治,返身渡化众生。”

道,乃行大道,托呈大爱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