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我就是一个内向的人
内向,当下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让人联想到胆怯、沉默、孤独、无趣、不合群、不受重视这些充满了负能量的形容。从小父母就会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外向活波的人,快乐融入集体。上学后老师会教你做一个外向开朗的孩子,团结同学关系。求职简历性格一栏,强调自己性格外向,善于交际似乎才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工作以后呢,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聚会,和各色人谈笑风生才算在圈儿里混得好。
我们的文化重视并推崇外向的特质,轻视甚至排斥内向的个性。可是,事实上世界上有三分之一还要多的人都是内向者。在这个重视行动、速度、竞争和魄力的时代,内向者是缺乏竞争力的,这些“安静”的内向者该如何生存?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向型特质的人。小时候,像所有孩子一样,我被父母鼓励、要求做一个外向活波开朗的人,要合群。可是,即使当时很小,我心里也很清楚的知道,我不喜欢那些热闹的场面,我不喜欢每天和很多小朋友一起打闹。
长大后,慢慢发现,自己和多数人不一样。相比热闹的群体生活,我更喜欢独处。我喜欢的是一个人静静的找一个角落读书、画画。我喜欢的是写文章写日记,把心里话写出来。我喜欢的是一个人仰望星空,天马行空的想象。即使交朋友,我也更喜欢三两个知心好友说说心里话。参加酒局饭局唱歌聚会人多的场合,我也会比较沉默,少说多听。也曾羡慕那些在人群中谈笑自若成为话题中心的人,也试着改变自己努力融入所谓的圈子,主动和别人交往。可是热闹之后,往往却是身心的疲惫,我需要一个人独处给自己重新补充“能量”。
后来,看了Susan 的TED演讲《安静的力量》,读了关于内向者心理学的书籍,我清晰的意识到原来自己就是内向者。逐步了解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不同和优势。
性格外向/内向的差别特征:
1、精力的恢复
外向者从外部世界获得活力。他们喜欢与人交谈,参加外界活动,喜欢在人多,活动多,事情也多的环境中工作。
内向者从自己的内部世界--如思想,观念和情绪中获得精力。
2、对刺激的反应
外向者喜欢体验大量的外部刺激。
内向者对自己所体验的事物了解较多。
3、深度和宽度
外向者喜欢宽度,对任何事情都知晓一点,是一个通晓多方面知识的人。
内向者喜欢深度,限制从外部进入的经验,但对每一经验都体验较深。
破除对内向的指责:
1、内向者不是自我为中心的--集中注意在内在世界的能力,以及对感觉和体验进行反思的能力,能更好的理解外部世界和他人。
2、内向者并不是孤僻的--内向的人只需要很少的朋友关系,但喜欢来给予亲密朋友的较多的联系和相处。
三个主要差异导致内向和外向者之间不和:
1、思考问题和谈话方式--外向者思考问题的同时就在讲话,内向者需要一些时间来考虑问题,并且不会自发地讲话。
2、内向者容易被人忽视--内向者不喜欢干扰别人,所以可能只是委婉地或不做任何强调地发表意见。
3、内向者迫使外向者停下来思考--内向者建议外向者讲话前思考一下,做事慢点。
性格外向/内向是基因所决定
和性别差异一样,是先天的,而非后天。
外向者与多巴胺/肾上腺素,精力消耗,交感神经系统相联系。
内向者与乙酰胆碱,精力储备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相联系。
坦然接受自己。人贵有自知。认识到自己的内向型性格特质并且坦然接受自己,就会释然了,生活就会轻松很多。不必假扮装作开朗活波的样子,不必再为社交活动的沉默而自卑,不必为合群而强颜欢笑,不必为融入群体而改变自己,不必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苦恼。比如今天,我能在简书上写出这篇文章,嘿,没错,我就是一个内向的人。
认真做好自己。享受独处时光,就拒绝不必要的社交,珍惜一个人的时光。只关心深交的朋友,就拿出时间和精力陪三两知己喝咖啡。喜欢读书,就去读书馆打发时光,在那里会发现很多志趣相同的朋友。热爱写作,就心无旁骛沉下心来写文章,用最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不断发表的稿件也让自己在朋友圈里有了小小的名气。喜欢画画,就准备好纸和笔,于空白处创造出美好。喜欢摄影,就参加摄影学习培训,用镜头记录、抓住生活中的瞬间美丽。喜欢旅行,说走就走,享受在路上的自由和放松。善于思考,就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总结升华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演讲比赛、辩论赛屡屡夺魁也不奇怪了。
发掘内向者优势。内向者很有责任感,擅长合作,尤其是一对一合作关系融洽。内向者善于深度思考,独立思考,有更强集中力。善于反思自省,发现问题。内向者更有创造力、分析能力和洞察力。这就解释了为何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作家是内向者。半数以上的专业领域领导都是偏向内向者,他们善于纵向思考,深入思考,让自己不断探索,创新发现新事物。
如果你恰好也是一个内向的人,我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请记住,安静也是一种力量,你只要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