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哲思

《教养的迷失》抚平谁的忧伤?

2020-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娜李的年华

《教养的迷失》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查理芒格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他曾经获得乔治米勒奖,这一奖项是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这本书具有极富争议的十大心理学研究之一的思想。

关于孩子的教育,以前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说法,说家庭教育是根基,学校教育是枝叶,但看了这本书之后,完全颠覆了这种认可。

在这本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父母的影响力其实很小,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是受到他们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

教养的迷失,论文谈到在儿童长大成人的过程当中,基因和同龄人起作用,而父母不起作用,由此提出的关于儿童和家长的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他对正统的社会科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该模式认为儿童是由一组条件反射和一个空白的大脑皮层构成,等待心地善良的父母对它进行编程和设置,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大可能的,像其他的生物一样,孩子是进化的产物,必须在适者生存的过程中努力拼搏,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下去,再次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者,人类是群居物种,人类群体就像任何一种有机体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切有机体需要适应的因果结构,在群体中获得成功意味着要得益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享集体和成果意味着弄清楚看起来的是任意的,但被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意味着努力与其他人保持联系,从中获得好处,而不是被其他人利用或支配,因为每一个群体都有着与其他群体相冲突的共同利益,因此也意味着参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和对抗。

今天孩子在群体中赢得或失去获得成功的能力,他们需要从更重要的渠道获取信息,这些重要的渠道不是来自他们的父母,孩子要与同伴竞争在群体中,而不是家里的地位,群体的游戏规则完全不一样。

以上是这本书的一些理论的东西,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轨,我会感觉到从我教育学生这个层面上来说,许多孩子在学校生活当中是依照群体的榜样力量,逐渐了形成自己的人格成长。

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班主任管理的风格,形成的孩子的个性不一样,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其代表的班级风格,班级特征,而这种班级的风格是在这个群体当中,在老师引领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

所以看到这本书,我心里有一点窃喜,觉得自己的思想其实与这位大师是很相像的。

就从我们自己的孩子来说,他在初中,高中和大学每一个过程当中,他思想的发展,大都是受学校群体,接触的人而形成的,从达尔文进化论这个角度,人在某一个环境当中都要适应这个群体生活,他在适应这个群体,接受群体的改造过程当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成长进阶。

所以我说,请家长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付出,当然,作为家长是应该成为一个榜样,成为一个领袖,是孩子内心最强大的支柱,但是在社会这个大学校当中,孩子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我们所起到的作用,也不过是推波助澜而已。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内心会感到苍白和无力,我们渴望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会遇到适合他成长的环境,遇到一个有正能量的群体,身边是那些充满阳光,向上乐观积极的孩子,希望能和我们的孩子一道成长,完善自己的人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