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BIM,你很迷茫,我很忙
近来我有一个体会。越是没受过什么打击,生活从来都顺风顺水生活的人,看这个世界越是缺乏主见。而从泥潭、深渊里摸爬滚打一心向上的人,他们往往占据头脑和资源的核心,既敢于发声,又勇于用行动打磨和证实自己的理念。
“顺风顺水没有主见的人”、“敢于发声也勇于证明的人”,再配备一些“自觉懂得不少爱瞎嚷嚷的人”、”不太了解实情而盲目崇拜的人”,基本构成了一个圈子稳定的社会结构。
BIM圈也是这样的。
“让BIM回归理性。”
“BIM的价值不能被无限夸大。”
“BIM还需要时间去完善,10年,20年,耐着性子很重要。”
“将BIM请下神坛。”
尼玛的玩拉大锯扯大锯呢!
前蹄大肆鼓吹BIM牛,BIM猛,BIM开挂人人捧。后脚告诉你毕业生不要为了拿钱多就干BIM,BIM干不过设计,想翻身要等个10年,20年的。窝的天,你们眼中的BIM,就是拿来写软文的噱头吗??!
怀疑你们的工作就是吆喝,不用建模的吧!
一个真正落地而且对前景充满愿景的BIM实践者,你看他们相似的觉悟是什么?
“BIM结合的应用点太多了,我需要学习的太多了......”
圆规一般的先进BIM人,他们一只脚牢牢扎根在建模中,另一只脚在尝试更多建筑样式、结构形式,日益精进读图速率和软件操作熟练度的过程中,力求画更大的圆。
然而神奇的是,学然后知不足。
就是这些被定位为“6个月就可以培养起来”的,二线城市月薪2k起的,微不足道到尘埃里的建模员,他们一路走来,发现结构图看懂了,配筋图好像还还差点儿意思,于是他们系统学了下平法标注,水平大概超过了全国70%的任职3年的项目监理;
就这帮建模师,他们发现路边有个建筑长得秀色可餐,随手拍个照片大概就能建出个样子来,再仔细推敲为什么设计师这么来干于是他们差不多懂了点儿方案设计;
还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建模人,被派了个钢结构的活儿要给甲方展示,于是临时抱佛脚啃下了tekla,结果差点就杀到详图公司解放了一帮用CAD出图的钢构土人。
他们考一建,研究施工规范,翻图集熟悉建筑构造,拿来国内外较为经典的BIM理论著作反复咀嚼,但凡是和建筑有关的东西, 他们势必要在脑海中过一把干瘾,能不能建模呢?建出来是个什么样呢?我得需要什么数据才能还原这个模型呢?我怎么得到这些信息呢?
你能说他们所做的不是正向设计?
你能说他们眼中的BIM就是那个甲方不给钱就不建模的没价值的BIM?
你能说他们是只会使用Revit,是6个月就能被替代的建模人员吗?
他们怕是行业里建筑知识涉猎面最广,广度范围内精准度最高的人了吧。
因为BIM,不是设计场上的体力肉搏战,也不是施工圈里的口才气势战,而是把建筑从实体拉向计算机,乃至嵌入管理才能才能玩得转的信息战。
如果你不够精准,不够规范,缺乏应有的通用性,那就失去了BIM成立的条件。
那何来精准,何来规范呢?
不在于“耐着性子等10年”这种话喊得理直气壮,而在于俯下身研究,钻研。
就像瓦坎达公主取幻视的原石,在每一个细小的神经元中把握原石的脉络一样,在模型的每一个细节推敲,把握BIM和建筑本身、或设计、或施工之间的联系——“如果我用BIM,出于设计我应该怎么考虑”,“在实际施工中,我这BIM能帮上什么忙”。常常思考这些问题,怕是会看到满地待发掘的宝藏,而不是阴霾笼罩下的迷茫啊。
“不懂得太多,要学的太多。”
这帮人不管你什么战,学就对了。学了还要思考,思考了还要总结。你说他们是不是建筑行业里知识涉猎面最广的,广度范围内精准度最高的人??
今天的BIM给你变现不了太多,但耐心一点,拓展建筑领域的知识边界,力求与BIM产生联系,并思考这个环节如果有了BIM会有怎样的改变。这是每一天我都在做的事。也希望这份可贵的思维价值,由你收下并好好保管。
把BIM看作建筑行业的纽带,用它串联起建筑从概念到实体建设到拆除的整个阶段。如何细分,细分下又需要怎样的知识积淀,摘出你需要学的、感兴趣的和不需要学的、不感兴趣,着重钻研,再选方向也不晚。
几个回合下来,聪明的你不再被“BIM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金字招牌吓尿,还需要等个10年??
请不要误导我们新毕业的大学生。BIM人很忙,建起模来他们没整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