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班 写作日更战队

需求和情绪

2018-07-23  本文已影响18人  Ee有

一早起来听课,准备做完作业就日更。结果听嗨了,反复听,反复听,写笔记还画上了。直接导致快迟到了,没时间日更。只能赶24点前了,哎。

我一直在想文案的卖点怎么找?或者产品的卖点怎么挖。今早碰到有趣的需求和情绪。

这也是个关于读者,写者和产品的故事。

三者原来是三条平行线,互不干扰,没有任何交叉点。似乎会永远这样,读者充其量是个旁观者,路人。

直到有一天,写者写了一篇文案,几秒就点燃了读者的情绪,勾着她,慢慢给她挖了一个大坑(即需求=缺失感),让她意识到原来生活可以更好,或者让她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很差(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哈)。这个坑越来越深,掉下去,起不来了。到了某个程度,读者的情绪再一次爆发:那怎么办呀?

好办,突然,出现了一个解决方案(产品)。FABE, 姓谁名什,有什么特征,有什么优势,有什么证据,比第一次见丈母娘的阵势还要大。好,审核完毕,通过。这解决方案好。

买单了?No。丈母娘这一关过了,女儿心里嘀咕了:真要嫁吗?嫁了也许会更差,那倒不如不嫁了,也就是风险太大,比如时间成本等等。情绪慢慢转到风险上了,开始理智,人们对于不确定的东西往往会选择更保守的解决方案:继续无视这个需求,平复自己的情绪,好了,继续和我无关了。

买单失败。

买单前临门一脚,比如价格锚点等策略就有用武之地了。

所以,自始至终,主体是读者,也就是文案中的你。如果所有的这些情绪,需求都不是“你”的,那么“你”立马就弃文,继续平行线行走。买单的唯一理由:“你”有了需求,这个解决方案(产品,更高层为理念或概念),与“你”有用,能用,而相应付出的都可以接受。读文前和期间如果没有情绪波动,直接平行线,88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