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0.5

2017-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祥和鸿泰

一、贾谊的智慧:善于造势和因势利导

1、“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明明是一件损人利己的事,却被谋划成遵循儒家的“亲亲”之道之举。贾谊自己说这叫仁政,免得将来骨肉相残。

2、“贪官不可打不可杀”,是强化社会层级意识,让层级多一些,这也是造势,造好之后,自然就会“高者难攀”,底层人民只能仰视上流社会,不容易生出僭越的心思。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来源于贾谊原创的“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原意是说,如果对事物的萌芽状态不够重视,任它发展下去,将来很有可能会有大祸。所以,一定要防微杜渐、曲突徙薪,还要因势利导。

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从构想到实施的过程

1、(前173年—前169年),贾谊以防微杜渐、曲突徙薪、因势利导的哲学为指导,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案。

2、但是,汉文帝竟然迟迟没有采纳。

3、前164年(贾谊死后四年),文帝才开始拆分了两个诸侯国。诸侯势力过大的问题,一直到文帝驾崩也没能解决。

(……在这条思想的指导下,汉文帝先后拆分了齐国和淮南国。在他在位时,齐国被一分为齐国、济南国、济北国、胶东国、胶西国、淄川国、城阳国等七个国家,而淮南国则被分为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三个国家。晚年又从赵国分出广川国,加上之前的河间国,赵国也被一分为三。于是汉文帝时期在贾谊这两条思想的指导下,最强大富庶的齐国、赵国都被拆分,而富庶的梁国换上了自己的亲儿子,淮南国也被拆分。剩下的吴国和楚国虽然还保持着很强的实力,但有一个强大的梁国做屏障,汉庭中央也安全多了。)

4、前154年,汉景帝听了晁错的建议来削藩,激起七国之乱。局面虽然稳定下来,叛乱分子也都被肃清了,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治。

(七国之乱是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如果不是有周亚夫这样的良将,叛军很可能就成功了,“七国之乱”在史书上就会改称“七国起义”之类的名目。)

5、前127年,“推恩令”颁布。

投机分子主父偃上疏,把贾谊当年的长篇大论浓缩了一下,当成自己的想法。

汉武帝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马上照办。这项政策,就是武帝一朝著名的“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让诸侯们把养育之恩推广到嫡长子的各位弟弟身上,不要让嫡长子独享爵位和封地。

政策果然很成功,诸侯国被越拆越小。汉武帝还嫌不够,又想出各种办法给诸侯们找茬,找了茬就能定罪,定了罪就能顺理成章地剥夺爵位,收回封地。汉朝的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时代终于彻底实现。

三、今日思考:所谓休养生息,就是政府少干预,少生事,听任民间经济自行恢复。我在第15周讲斯宾塞的时候留过一个问题:货币的发行和管理,灯塔之类的公共设施的建造,国家法定的宗教信仰,慈善事业,普及教育,邮电服务,以上这些事情,哪些是国家和政府不应该做的?

这个问题如果拿去问汉文帝,他会说:“信仰应该管。”

贾谊就会上疏劝谏:“货币您也该管啊!”

汉文帝会摇摇头说:“还是无为而治好了。”

那么,在货币问题上,你站在汉文帝一边还是贾谊一边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想法。

答:参考10月6日内容,有如下事实:

1、货币短期内很难统一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货币当然也要统一,但这项政策推行得很慢,一直到亡国,民间还有很多地方在沿用着战国年间的旧币。

这不像纸币,政府说换就能换,换币的期限一过,旧纸币就再也无法流通,只剩下收藏价值了。

2、放开铸币权可刺激经济繁荣

……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政策放开,又允许民间铸钱了,这也是成就“文景之治”的基本国策之一。

3、大一统时代的货币发行垄断

……后来汉武帝强化集权,严禁铜钱私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