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习惯

2020-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放养状态

绝对的自我肯定感

每个人生来就已经有足够的价值,不需要证明自己来获得价值。如果想要做什么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不缴税就是米虫。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别人怎么看待我们。不管自己犯了什么错都不要否定人格,把行为和人格分开。用not yet【暂时还做不到】来替换【我做不到】。

never mind-reading

完全没有必要一直猜测对方到底怎么想。我不仅不猜还会反向利用这一点。日本同事很爱话里藏话,经常给出暧昧的回答。就算我知道他真实的意思也会按他字面意义上的话继续,直到对方受不了了说出真正的意思为止。经过训练之后沟通起来就很轻松了。

减少【反应】,不必对所有事作出及时反馈,不舒服可以明确叫暂停。减少猜测别人的想法也是减少自己不停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射的一种方式。

我永远不能确定别人的真实想法,但是我能选择用可能性反过来影响我自己。改变对同一事物的想法可以直接改变行为。

量化一切

大多数人都在毫无规律的情感起伏中度过一生。量化可以用最客观的方式审视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有人用时间账本甚至摄像头记录下自己的一天然后复盘,对我而言确实有点不太方便操作,但日记是完全可行的。成本低操作简单,一旦感觉到生活停滞,完全可以通过翻开日记来验证是否自己的感觉符合事实。

复利我自己

创造一些可以重复利用的工具。复利是个经济概念。作品可以帮助自己获益。比如说你出版了本书,在出版之后什么都不做这本书依然可以发挥作用进账版税,帮助自己获得人脉认识业内人士etc. 创造出作品让它帮你在睡觉的时候也能继续有收入。这是脱离劳动型收入的第一步。写作/做podcast/视频/写代码都是不错的选择。

分清这到底是谁的课题

课题是阿德勒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分清楚每个人自己的课题,不要卷入他人的课题或者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来【就算是为了他好】。毕竟没有人喜欢被强迫。

诚实

不要对别人撒谎,更不要对自己撒谎。对自己撒谎可能是能对自己能做的最坏的一件事。诚实面对自己的欲望,骗自己需要一个个谎来继续圆下去,自我会被持续削弱。然而没有比善待自己更要紧的事了。

利用overthinking

人有时候难免陷入overthinking。【想太多没用】往往听到别人这么讲又会火冒三丈。我对待overthink的方式就是看到多想的好处,把自己想到的所有部分写下来,甭管有多离谱。然后逐条看哪些属于用得上的哪些用不上。用得上的试试也无妨。

【选择】而不是【不得不】

把每一个【不得不】改成我【选择】blabla. 摆脱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铁三角,彻底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担100%的责任(同样的也无需为其他人的行为/情绪负责)。一旦都是我们的选择,那么采取下一步行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协商/negotiation

Everything is negotiation. 小时候妈妈在菜场的讨价还价本质上和国家之间的协商没有本质区别。很多人不太舒服协商这个过程,觉得自己太强势/aggressive了。但每个人只拥有自己争取来的权利。不可以让他人在自己这里占任何便宜。一旦开始那么会有排着队的人等着来占便宜。学会有理有据地为自己争取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影像研】里金森有出色的协商能力,当时老师们质问她说为什么要那么着急赚钱,学校的目的是教育。她反驳道难道赚钱不属于教育的其中一种么?我们被长期驯化到认为只要自己埋头苦干就一定会得到回报,协商能力这个强有力的杠杆并没有被重视,甚至会被贴上一些负面标签。这当然都是赢家通吃之后想让一般人老实认命的做法。如果自己想要主张什么一定要提出来,不要乖乖等待。

长远计划【不争一朝一夕

「桃栗三年柿八年」。农业从业者相信时间的力量。笃定的自信能使人心定神闲,做好日课反而是最快的捷径。

想象力

我最爱的系列小说【绿山墙的安妮】里有一段是安妮被迫去道歉,她脾气非常倔无论如何都不想去,在去道歉的路上一直在哭。突然她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不能把这件事当做一场演戏呢?如果是演戏那么我就要拿出全力!有时候陷入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太过于involve到我们的感受上。这时候可以【灵魂出窍】一下,从别的角度观察自己,看看自己现在处于什么状态,用鸟瞰全局的模式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不得不做自己很不喜欢的事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个过程安排成一个游戏。【原则】这本书里提到要把自己的计划当成一个剧本,那么自己也就是主角,如何安排它的行为是导演要安排的。所谓周边视野(Peripheral vision)就是跳出现在的框框看到全局,不要在一个点上死盯着反而会丧失灵感。看到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纵览全局看看自己现在缺少什么。我常用的一个方法是time travel。要么回到十年前或者更早的一个时间点,or自己快要去世之前或者十年后,看待现在遇到的问题,问问那时候的我怎么看待。那么答案就很清晰了。

想象力不仅是纵向(时间维度),还有横向(多重身份)。研究表明其实人拥有更多身份时,抗抑郁的程度更高。比如说一个人只认同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一旦失去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就很容易精神萎靡/崩溃。这是很多人退休之后极度不适的一个主要原因。重视自己在不同场景下的身份很重要,我为了增加趣味性添加了很多自己想成为但暂时没机会做的身份。为不同的ID投入精力和时间能增加抗风险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


我们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只有你自己可以编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