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的人,懂得三分引导七分迎合
2020-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昱Leo
今天看吴军的阅读课,得到了很有意思的启发。
01
古代有很多奸臣,但是严嵩特别出名,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一个死对头,大才子王世贞。
王世贞因为父亲被严嵩害死,而他最强的是笔杆子,所以写了一部《鸣凤记》,专门讲严嵩父子罪恶行径。
从此,严嵩的奸臣形象就被树立起了。
要知道,如果是正儿八经地写文章批判严嵩,那估计就没几个人看了,因为老百姓不会去看历史书,也会花时间精力去研究朝廷大臣的对错。
但是戏剧就不一样了,不仅看的人多,还很容易口口相传,甚至代代相传。
所以说,不要得罪能写的文人,更不要得罪会写戏剧的文人……
02
那为啥戏剧的威力会有这么大呢?
因为戏剧经常是用「三分引导七分迎合」的方式来写的,这种方式特别容易让百姓接受。
七分迎合,不是说要迎合观众的想法,而是迎合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是迎合大家头脑里经常想的问题。
而三分引导,就是把自己的观点通过戏剧表达出来,在戏里面带节奏。
我发现,这特别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原理。
03
之前看到过亚利桑那大学和布朗大学的一篇论文,结论是:学习的时候,如果内容里面有15.87%是让人意外的、陌生的,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足够多熟悉的信息,并且在进一步巩固这些信息的同时,加上一些新信息,这样效果会是最好的。
这也是我经常说的,不要「跳出」舒适圈,而是要「拓展」舒适圈。
让自己85%留在舒适圈里,然后伸出脚疯狂试探外面的15%……
04
这一点,也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真正理解。
过去总是希望在一篇文章里,一次分享里面塞尽可能多的信息。
但是忽略了,其实超过了15.87%,是边际效益递减的,也就是塞越多,新加入的信息效果越差。
而且新信息多到一定程度,不仅效果不好,还会有劝退的效果,大家直接就不看了,效果就直接变成0了。
还是要向王世贞学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