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是苍茫的“海”,还是拔尖的“浪”
五一假期回来才看到这个短片,都挺好,所以不知道有什么可消极的。
先说说我这个人。
90后一枚,长的老、想的老,就年龄不老,从面容上来讲,高中和现在基本没多大区别。
我这个人本来就比较散,有些我看着很一般的事是绝对不会碰的,比如那些有手有脚就能做、一抓一大把的工作。
最后一份工作家里人逼迫的没办法,去超市路上看到的,结果在店长与其各位亲戚的轻松经营下,小店倒闭了。
之后我就在考虑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考虑到以后家人孩子,再考虑考虑家里的条件,最后觉得反正还年轻,再选一些新职业尝试一下,就这样,选择了做个公众号。
再看《后浪》
短片里充满了“视频制作者”、“旅行拍摄者”、“生活记录者”、“舞蹈自拍者”等内容,这些“自由职业者”和“喜爱生活人”凭借这些举动既得到了生活下去的条件,也有了其他人想要的生活。
这其中或许有1%是老天爷赏饭吃,但其余的99%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不是什么运气,运气是积累的努力。
这些家长眼中的无业游民,毅然的选择了这些行当,无论电脑那头的你是否比他们赚得多,比他们懂得多,你都会酸,别说其他的,那都是酸,无论是嘴酸、心酸、辛酸,除非你是真的不喜欢去生活、去享受活着。
虽然与海相比,上岸的浪真的寥寥无几,但就像短片里说的意思,承认别人好,它就是那么难。
看到很多人讲,短片只说到了一小部分年轻人,并没有看到挤公交、挤地铁的年轻人,我觉得这对于制作一个短片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
短片里讲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叫做“活力”,这种“活力”才是一个国家最美的风景。
一个简洁明了的短片,主题讲的明明白白还有什么不行的?为什么要把年轻人挤公交、挤地铁,边往嘴里塞包子边招手拦出租车这些情景,拍到一个名叫《后浪》的短片里呢?
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何冰先生来演讲了,而应该是一个教育专家,短片名字也应该改成《“后浪”》,主题变为“这样是否对得起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意在警醒众人。
不过话说回来,短片里也确实把“自由职业者”描绘的太“香”了,都可以称为是个“UP主招聘广告”了。
从自身经历来讲,在工作3年后选择做公众号,体会到了什么是“自由职业者”失去了自由,而得到的又全都是不理解、不认同、不看好。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我想做的任何事,都要通过电脑这个途径,所以误会就这样出现了,只要我面对着电脑,家里人就觉得我在玩游戏、在瞎搞,说我这样不行,要出去找个工作,我问是不是我去找个工作天天在那没事干拿那么点工资也比现在强?老妈说是呀,那样也算是有工资啊。
没办法,相比于短期就能拿到工资,这种不稳定、需要积累、看不到未来的行业需要更坚定的信心。
再有,也是人们的习惯。上学的时候,学校为了正风气、扬雄姿,是拿一些正面典型来嘉奖呢,还是揪一些反面典型来批评教育?现在全球正处在疫情期间,我国人民正在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肯定要来一部正能量短片再添一把火咯!
当然,一个是正向鼓励,一个是反讽鼓励,喜欢哪种方式就制作哪一种。
虽酸,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