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想好事·之一·通过想“我就是学霸”来学习
前几天看到个视频,说是当我们去问学霸们,为何他们能学得那么好,他们只会告诉我们如何规划,如何一步一步走,如何记忆之类的学习方法,却没有告诉我们,完成这些事情之后有多爽。
于是评论区也不出意外地开始走偏,很多人先是自称学渣,然后说“要是我能够体验学习的快乐,我就能学好啊”之类的。
那,我觉得这个思路本来就是错的。
他们首先把自己定义为“学渣”,那么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一定是“难以完成”的事情,所以学习本身在他们看来就是煎熬,就算完成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只会感受到“完成任务的解放”,而不可能感受到真正发现自己学到东西的“爽快”。
甚至有一些人,因为自认为是“学渣”,就直接放弃学习,在思想中已经把自己定义为“不可能学会,不可能学好”,那么怎么可能得到爽快感呢?
就好像,一个打游戏的人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会玩,然后就随便瞎玩,结果自然就是输、输、输输输,甚至怎么输的都不知道,那怎么可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呢?
就好像,一个看影视剧的人,从头到尾都没关心过人物谁是谁,剧情在讲什么,难道他就能体会到编剧、导演、演员们用心创作的作品吗?
而至于学霸们(也包括游戏大神/影视评论区大神)呢?
他们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想过学习是一件不快乐的事情。(最多是他们学习的内容不一样)
这跟乐观悲观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而是个人对学习本身的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
在二十年年前,我是一个侥幸不算太渣,混进学霸圈子(虽然是学霸中最弱的那堆)的学生。那时候跟学霸们吃饭聊天,会经常陷入对于“他们知道的好多,他们有好多时间读书,他们好厉害,他们怎么精力那么充沛”的困惑中。后来有一次,我和几个学霸们开始讨论各自的兴趣爱好,其中几个学霸还比较正常,他们喜欢听音乐,也喜欢打游戏,甚至扬言如果没有游戏,他肯定学不好云云。但当中的一位学霸中的学霸,被问到兴趣爱好的时候,他看起来很疑惑:“我……没什么爱好呀,学习可能就是我的爱好吧。”
当时不仅是我,连周围其他几位学霸都对此表示不可置信。以当时我依然浅薄甚至带有点恶意的眼光看来,这位以后若不是一个闷头搞研究的怪胎,就是那些年一个接一个出现的高分低能人的表率。
然而事实却狠狠地打了我的脸,这位学神不仅没有成为怪胎,没有高分低能,高考是什么?压根免考录取;大学生活算什么?到处去国内外高级学术机构进行交流;本科算什么?早就被指定硕博连读;你要说他社交如何?人家独自在外留学,女朋友漂亮而且还是另一位学霸,自己还组织了所在学校的留学生社团,还是主席……
再后来,我们已经完全失去了他的消息,就像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不会与社会精英在同一个圈子内一样。甚至于,我们自己的圈子中最顶尖的那几个人,也仅能在那位学霸的圈层外围围观一下。
至于我,甚至连围观的位置都抢不到。
……
十几年后的我,在经历过一段时间对于“学习”的研究后,才总算真正理解了“学习是无处不在的”这个道理。
即使你是想好好玩玩游戏,好好看一些优秀的电影番剧之类的,过程中都必然存在学习。
因此,真正喜欢学习的人必然无往不利。因为喜欢学习,就几乎相当于喜欢世界上一切人类的活动。
喜欢学习的人,游戏自然也会玩得很好,让他去讨论时事,只要他真的去做准备了,也一定能说得头头是道。
比如ChatGPT……咳咳,人工智能是最“喜欢”学习的,相信随着时间发展,它就能做许许多多我们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开个玩笑,还是拿人来举例。
比如柯洁,国内顶尖围棋选手之一,世界围棋“七冠王”,却也非常“不务正业”,经常去其他的地方“露一手”:
2017年昆特牌12胜1负,2019年腾讯斗地主全民明星赛冠军、王者荣耀与朋友开黑直播连胜85场、皇室战争能给职业选手带来压力……
对于这些情况,有人说围棋和棋牌类游戏有相似之处,所有柯洁驾轻就熟;有人说主要是队友也很强,柯洁也没有太差,所以才能有这么好的成绩;也有人说柯洁就是个天才,所以他什么都可以。甚至会人还说,不就是因为柯洁做到了这些,你才拿他当靶子?
一旦认同了这些观点,我们就掉进了“我是学渣”的陷阱里面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对于“喜欢学习”这个事情,正因为他们如此去想,如此去做了,才能成为大家都争相引用的例子?
比起这些,咱们一般人还不如客观一点,说出“因为我不能靠围棋吃饭,还得朝九晚五甚至晚九上班,所以没时间去玩那么多游戏”这样的实话。
各位,香港电影“黑社会”都说了,古惑仔不用脑,一辈子当古惑仔。
所以,打工不学习,一样是一辈子打工呀。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有点扯远了。
不过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这里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点:
“我喜欢学习,我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只有带着这个起点去学习,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不知道大家在学生时期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老师说要小测了,他很开心;期末考试要来了,他兴奋不已;分数差一点满分,他捶胸顿足。
前两种可能少见一些,但第三种应该多见了。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热爱考试。也因此,当考试的分数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时,他们会捶胸顿足,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因为分数不理想而感到沮丧,而是单纯地针对“自己的学习还不够全面/完美”这一个点。
所以他们一个个都是“考霸”,他们都把目光放在“持续通关”,而不是“考完解散”的错误思维里面。
一旦把考试之前的时间都看作是一种束缚,那么复习这件事从根本上就不可能为你带来快乐。甚至随着老师“随堂小测”“提问”得越多,你越是害怕学习,越是对课堂产生厌恶,然后就陷入了死循环。
因此,有句话说得特别对:当你想成为哪种人,就必须先从那种人的心态学起。
如果没有“我当然学得会”这样的“自认为学霸”的思路,就不会有“我要验证我学会了,验证了就会很开心,错了的就回去补,补完就会更开心”的“考霸”思想。这个心态可谓后面这个“进步回路”的开端和动力。
毕竟,在明明必须要学的时候却自称学渣,不是谦辞,就是借口。
而且,是因为学得开心学得会,才会被称为学霸,而不是因为被称为学霸,才会学得快。而当你认知自己是学渣之后,再简单的东西你都学不会。
看起来像是很唯心很无意义的一句话,实际上这便是占据了我们绝大多数思考场景的“感性认识”。感性的思考需要积极的情绪作为动力,而积极的情绪则需要理性的控制和输出。
类似知识的迁移、成年人独特的(不用你去学的)框架学习法、他人的认同、自我的认可(比他人认同更重要)等等,都可以是我们认为“自己能学会”的重要支持。甚至那些“八十岁老人获得博士学位”之类的鸡汤也是可以的。
只要你坚定自己是学霸这个理念,然后用最朴素的学习方法去实践:
预习(浏览)、学习(精读)、复习(做题)、检验(考试)
应试教育想要教给我们最核心的,其实便是这个过程。学习从来都只有一种方法,有技巧,有适合自己的修改,但永远没有捷径。
因此,当学霸,只要把该学该弄懂的全都弄懂,一字不落,就可以了,你会无惧甚至享受考试。
而非去干那些什么听别人押题,什么三长一短选择最短,什么我选C钝角这种完全背离了学习本身的歪门邪道——当然,如果被押的题型足够多,那就相当于题海,也没毛病。
——————————————————————————————————————————————————————————————
最后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历。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第一次语文考试,竟然考了个63分(满分100)。这下把我这个小学语文一般都只扣书面分的人给吓坏了。这一方面,小学与初中的语文要求当然不一样,另一方面,因为初中算得上是重点中学,语文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才出现了如此大的落差。
那么语文要拿高分该怎么办?基础题当然是靠背,读音题靠平时QQ聊天、发短信聊天用拼音输入法(咳咳……),语意题也可以靠背(培养语感),阅读题最难,必须要参透出题者(不是原作者)的思路,最后才是展现能力、可以在指定方向自由发挥的作文。
然而这些举动在心态改变之前,并没有马上给我带来分数上的提高。毕竟基础的积累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所以短期内,分数依然是63、67、68这样跳来跳去,偶尔会出现一次70多分的已经能让我开心好几天了。
事情的变化出现在某一次期中考试,作文的题目是“考试”。我当时突然灵感爆发,写下了“人生如试”的文章。这篇文章现在看来自然是依然显得稚嫩,但其中的一些思想问题,甚至到现在还是我在思考的。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我这篇文章第一印象是,不扣题,只给了31分(满分40)。但是她仔细又读了几遍,又拿去跟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流了一下,最终把分数改成了37分(卷面上有明显的改动痕迹,而且老师亲口如此说过)。
她不仅给全班读了我的文章,读完之后还微笑着对着同学们说了句“很深奥哦~!”
也许这件事对于她来说,仅仅是某个顽皮的学生写了一篇让她眼前一亮的文章,这种事情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里可能也不算新鲜,不过是偶尔得见,会心一笑的程度。
但对于我来说,这却是我语文成绩“开挂”的开始。
从那一天起,所有人都害怕的语文课成了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我过去的积累也逐渐在这个时候开始爆发。我发现,语文的题目前所未有地简单,甚至我还会开始和其他人讨论这次的出题思路,指出易错题,甚至一度成为班上最可靠的“民间”语文课代表,全年级单科稳定前三。
这一切,我归功于那位语文老师,是她将“你的语文很好”这个观念植入了我的脑袋。
其实这在心理学上是有先例的,如果大家有看过“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这种效应的底层原因,便是人们在受到适度的期待的时候,也会下意识认为自己确实做得很好,而且期待自己的那个人,也总会用一种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总能体会到快乐,尤其是在写作文的时候。
这个“挂”一直持续到我的高中,甚至还被另外两位语文老师帮我开了另一个挂:口才。
直到高中二年级前,我都是一个闷头不说话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社恐”。就比如刚才我说的加入学霸小圈子,真的都是他们在说,我在听。很多时候如果他们没有叫上我,我就自己找个没人的地方安静吃饭。
然而在高中,那两位语文老师,不知道是为什么,老爱点我来回答问题,特别是那种全班都没人想回答的问题。
尤其是第二位,她干脆这么说:“我知道XXX有很好的想法,请他来回答一下。”
一开始,我都是硬着头皮百般无奈地回答,然而每一次都会被老师夸上天,这也让我有点尴尬。
但久而久之,我莫名就像打破了什么枷锁一样,老师刚把问题问出来,我就在座位上抢答了。
毫不意外地,语文成绩一直都居高不下。特别是基础题,真正是厚积薄发,满分90分,我几乎平均拿个85分。在那个时候,理科班的语文平均分往往只在100分左右,120分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那么我基础题都能拿85,作文稍微写个50分对于摸透了阅卷套路的我来说也已经没什么难度,最终常年130分左右的语文成绩,也让我在当时理科班中有了点小名气。
但非要说我语文到底学得多努力……这么说吧,我到三模还被卷面分,而且由于我的理科都不咋滴,所以我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理科上面。所以到最后甚至没有给太多时间给语文。加上我本来就不是一个真正喜欢学习的人(喜欢语文主要是因为老师的功劳),当时更没有现在的认知,所以最终高考时也并没有考到太高的分数。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让我感觉捶胸顿足的事情。
其实也并不奇怪,那些年我对于理科的想法就是“我不懂”,“我不会”,“我不是这块料”(这句话我甚至亲口对父母说过)。所以尽管我花了很多时间,这几科也侥幸进步了几分,但最终也不过是一个“自己看来有进步”但对于大局并没有什么影响的结果。最终距离一本线只差十一二分,非常遗憾地进了二本。
二本也没关系,只要专业不错,问题也不大。问题是,当时的自己已经把自己界定为“学渣”,在大学并没有下功夫学习,而是靠着自己吃老本的基础去混了四年。那自然是啥成就都没有。这里用捶胸顿足更是没法形容了,简直是要以头抢地了。
再之后,那种“我觉得我就是能行”的毫无道理的信心总是能让我在工作生活中获得利益。
但这并不是乐观,只是“我知道厉害的人心态是如何的”而已。
因为我从根子上也是个悲观主义者。
就比如我知道我写的文章根本没什么人去思考,没人什么想要理解……啊不,是没什么人真正会仔细看完一样。
当然,究其原因,也许依然只是因为我没有去模仿那些写文能吸引大量流量的人的做法,比如投多个平台,比如取个更好的标题,比如把例子偏向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职场之类受众比较广的地方等,比如根据流量统计去判断写文方向等等这些,从根本上,我的心态就是“没人会理解我的”。
所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分明,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