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冯友兰是中国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他对中国哲学和中国人看待事情的方式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他说:
“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而不是宗教”。
“中国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实用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这是不是切中了中国哲学和中国人的要脉呢?我觉得是,因为纵观古今,我们国人就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往前走的。我们中国的哲学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建立在宗教之上,虽然与上层建筑有一定关联,与政治权力有所结合,但总得来说,它摒除了迷信、教条、仪式或各种组织(历史上西方曾出现过很多宗教组织,当权力达到一定程度变得自我膨胀时,加上宗教的排他性,迫害和镇压也就由此产生),依然属于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的学问,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和庆幸的地方。
老子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中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积极实用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心灵和道德的境界。中国哲学对这个“道”发展的极其详尽,它含义深刻,蕴意广博。小到为人处世,大到宇宙原理,都可以包容进去。
冯友兰告诉我们,尽管中国哲学很渊博,中国人的思维也很超前,但并不是说就一点问题没有。按照中国哲学的标准,一个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在这里,问题出现了,一个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得离开社会或者甚至必须否定“生”(即出家或出世,脱离世俗社会),在冯友兰看来,这是我们每个爱思者都必须要弄清的问题。
从出世哲学的观点看,所有的入世哲学都太现实,太功利,也太肤浅了,入世哲学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跑的越快错的越很。对此,我们最好的选择可能就是: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说白了就是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
冯友兰进一步说,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及个人狭隘视野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代,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初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了这个人的人生哲学的特色,个人如此,民族也是如此。
大家知道,中华民族在诸子百家时,出现了很多几乎能照亮中国历史星空的众多思想大家。儒家出文士,墨家出武士,道家出隐者,名家出辩者,阴阳家出方士,法家出法术。佛家因为是外来学说,所以不能完全归于中华文化。这么多“家”,比较有代表性和统领性的是儒家和道家。
从义的观念,儒家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即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还有“知命”的观念,即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知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而按照道家的说法,属于天者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属于人者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人要学会向天靠拢,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人本身的局限和痛苦。道家所认识和理解的超道德价值是让我们抛弃有理智、有情感的人的多而杂的观念,代之以追求隶属于“一”的混沌整体,达到一种神秘的、无法言说的合一,这实际上已经彻底远离了儒家所倡导的人伦日常。所以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不知常,妄作凶”
总结起来,儒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入世作为,建立起人的一套礼仪道德规范;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尽可能的躲开人世的危害和对修为的干扰。还有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但无论哪家,其所提倡的哲学或哲学思维都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我们从中可以得见和学习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华。相比于宗教,哲学给予我们的更纯粹,也更直接,并且不会混杂想象和迷信。
所以,一个人活在世间,不一定非得应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是哲学的。因为,他一旦是哲学的,他就具备了正视自我人生与外在现实的双重能力和幸福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