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文笔是如何练成的?提升文笔的三个写作技巧(第二篇)

化繁为简,减少修饰定语
在我们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表达场景以及人物形象,总是会使用比较多的修饰定语,这样句子看起来显得十分饱满,似乎画面感也更加强烈。不过,这样修饰的一个弊端是——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心的情绪或者不能有效地将情景设定与人物内心等联系起来,那么如此繁复的修饰就显得有些多余,甚至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比如下面的这段文字。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早上,我从位于城市偏僻角落里的一间阴暗潮湿的公寓里醒来。我极其吃力地拉开厚厚的窗帘,清晨耀眼的阳光像一群淘气的孩子争先恐后地涌进来,狭小的屋子里立刻明亮起来。可是不知为什么,我站在温暖的窗户前,再一次想起了那些遥远的总是令我心烦意乱的往事。
这段文字用了很多修饰定语去营造主人公的心情,利用了天气情况、房屋的位置、房间的大小以及阳光的明媚。单从写作角度来看,这段叙述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此一来就为后面的情节做了不必要的铺垫,也就是说主人公在后面的故事发展中可发挥的余地受到了一定限制。而且好的文章讲究适当的“藏”而不是“露”,意思就是尽量摈弃一些主观描述,客观叙事,给读者留出较大的想象空间,由不同的读者去填补完成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
这里我们不妨把这段文字修改一下,去除多余繁复的修饰,减少主观描写,使语言尽量简练: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早上,我在阴暗的公寓里醒来。我拉开窗帘,阳光争先恐后地涌入,屋子里立刻明亮起来。我站在窗户前,再一次想起了那些遥远的往事。
经过化繁为简的修改,两段描述之间的差别立刻显现出来,不用我说,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哪一段更能体现作者的文笔。
当然,我并不是说繁复冗长的修饰就一定不好,简短精炼的叙述就一定出色。事实上,如何构建叙述结构,组织语言文字,与作者构造的叙事环境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是有意为之。比如福克纳描写美国十九世纪南方奴隶制的作品《去吧,摩西》和《押沙龙,押沙龙!》,两本书以宏大的叙事架构及长的很难断开的句子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但正是这种语言风格深刻地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触及与人类境遇有关的诸多带普遍性的问题。我们选取一个段落欣赏一下:
在那个漫长安静炎热令人困倦死气沉沉的9月下午,从两点刚过一直到太阳快下山他们一直坐在科德菲尔德小姐仍然称之为办公室的那个房间里,因为当初她父亲就是那样叫的——那是个昏暗炎热不通风的房间四十三个夏季以来几扇百叶窗都是关紧插上的,因为她是小姑娘时有人说光照和流通的空气会把热气带进来,幽暗却总是比较凉快。而这房间里(随着房屋这一边太阳越晒越厉害)显现出一道道从百叶窗缝里漏进来的黄色光束,其中充满了微尘在昆丁看来这是年久干枯的油漆本身的碎屑,是从起了鳞片的百叶窗上刮进来的,就好像是风把它们吹进来似的。
怎么样?这样的语言风格相信大部分人都很难读下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你尝试读完这两本书,很大概率上你竟然没有记住任何情景,似乎从来没有读过一样。显而易见,福克纳擅长这样地叙述,但实际上对于简短的文字他一样拿捏的恰到好处。比如《我弥留之际》,这本书通篇都是简短直白的叙述,文字短小精悍。我们同样选取一段欣赏一下:
下午,学校放了学,连最后一个小学生也拖着脏鼻涕走了,我没有回家,却走下山坡来到泉边,在这里我可以安静一会儿,也可以发泄对他们的恨意。到这时,这儿也比较安静了,泉水潺潺地涌出来流开去,夕阳静静地斜照在树上,到处弥漫着一股潮湿腐烂的叶子和新垦地的宁静的气息;特别是在初春,这股气味特别浓烈。
对于将文字简短精炼运用到极致的,自然不能不提海明威。他的“电报式”的短文别具风格,自成一体。有人曾经说过,写作的过程就是从繁到简的过程。很多作家都推崇简洁的语句,相比繁复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修饰,短小精悍的描写更能体现写作功力。
当清晨的寒意袭来时,老人清醒过来。他穿上长裤撒完尿,顺着大路走去。男孩睡的房间没有上锁,他慢慢推开门,顺着一丝月光,能看清小家伙正在帆布床上熟睡,老人轻轻握住只小脚,弄醒男孩。——海明威《老人与海》
不同的语境需要不同的风格。如果你无法准确的运用修饰语句,我建议你选择简短有力的句子,化繁为简,将那些不必要的修饰词、定语统统删掉,力求精炼。学会删除,才能锻炼出优秀的文笔,才能写出好文章。
**在下一篇文章里面,我将会讲到提高文笔的第三个诀窍,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直白铺叙,删除关联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