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七岁写《咏鹅》,后来怎么样了?
文/乔平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是,七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名诗《咏鹅》的骆宾王, 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呢?他后来的生活过得还不如那只鹅美好,在仕途上却屡屡受挫,一生都郁郁不得志。
骆宾王留给后人的,除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咏鹅》外,就是管闲事之作:
暮年时期,他跟随李敬业起义反对武则天,写了那篇震惊历史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最经典的三大檄文之一。
骆宾王不但爱管这样的国家大事,对一些男人们认为是小事的恋爱情事,他也绝不会袖手旁观。
他的好友卢照邻曾与一郭姓女子相爱,后卢照邻去长安参加“典选”,此后又因患病在身,与恋人失去联系。骆宾王听郭姓女子听说此事后,当即写下一首长诗《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由于篇幅太长,这里就不列出了)。
骆宾王代笔写情诗,并不只是这一次。
我最喜欢骆宾王的那首《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正如题目所说,这首诗是为女道士王灵妃代笔,写给道士李荣的一首超级情诗,诗篇很长,几乎可与《长恨歌》相比。下面我摘录其中最精彩的几句: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
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只将羞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
我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心意相通的人,果然找到了相知甚深、心心相印的爱人。
我们深爱彼此,情意无穷无尽,用如胶似漆也不足以形容。
我的娇羞和风流婉转,希望你一直能记在心里,让我们的爱能够有始有终。
我们相互爱怜、互相思念,相亲相爱,但愿一生一世,我心中只有你,你心中只有我。
啧啧啧,这样情意绵绵的诗句,居然是一个男人为一个女道士代笔而写!
读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点怪怪的?古代道士之间居然还有男女相爱之事?
其实,在唐朝,女道士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她们饱览诗书、通晓文墨,身心自由,能够随意出入各种场合,可以不受礼教束缚,与名士才子比肩同行,谈诗对弈,这样的女道士又叫女冠。
在唐朝,这样的女子群体,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幽居深山道观,生活枯索沉寂。相反,她们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很多达官显贵都以结交女冠为荣。
因此,那会儿的道观里也不是一潭死水。才貌出众的女冠,在道观中是可以自由交际的,发生男欢女爱之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概这位女道士王灵妃和男道士李荣,是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后,没有逃脱“痴心女子负心汉”的老调吧。
史书也确实有说:李荣去了长安后在与佛教的辩论中失利,被贬蜀地,从此音信杳然。
可怜的女道士,心中一直放不下那段感情,心心念念等待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知是怎样的机缘,遇到了爱管闲事的骆宾王,向他诉说了心事,于是就有了那首代笔情诗。
闻一多先生曾评价骆宾王说: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这与他七岁时眼里看到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美好景象有半毛钱关系吗?
所以,一个人天赋好,还得性格好,更得走路选对方向,交友看对人,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具备了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