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如何?一文告诉你这些年的城投故事
政信债的融资主体和担保主体大部分就是地方上的城投公司,城投公司为当地政府承担着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代建,融资等职责,它会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所以城投的融资一直就在“积极财政政策”和“趋紧型财政政策”这两者交替中调节,当处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城投的融资环境就宽松些,当处于紧缩的财政政策时,很多时候就要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

1、宽 松 的2008年下半年-2009年
时间要追溯到2008年的那波全球的金融危机,那波危机后,很多人失业没活干,然后国内出台了四万亿投资次级计划,这个时候的融资环境相对宽松,城投债大幅扩张,银行贷款暴增。
2、趋 紧 的2010年-2012年
这个期间国发19号文,当时还叫银监会,建了一个融资平台监管名单,然后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规范,限制平台公司的融资贷款,这几年城投融资环境趋紧。
3、宽 松 的2013年-2014年上半年
当时宽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棚户区改造,那一块需要大量的资金,然后城投债发行主体的政府行政级别放开,发行审批和注册节奏加快,允许一些较低行政级别的平台公开发债,低成本资金融的多了后,城投融资环境就相对宽松。
这段时间时,市场上只要有一个A级主体信用的平台,它都能发出5,6个点成本的公开债,当然那个时候的GDP跟现在有很大差距,城投公司的净资产和总资产也有很大差距,过去这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投公司不断壮大,他们自身的净资产和总资产也跟着暴增,城投公司信用主体也跟着成长起来了。以前的一个A级信用主体公司,可能比现在的一个AA级平台还要稀缺。
4、趋 紧 的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
这个期间43号文件、《新预算法》发布、划清城投公司与地方政府债务界限,中登证收紧质押回购协议。
以前地方上的老百姓,都是直接抱着现金去财政局存钱的,后来不允许地方政府部门直接举债后,然后那帮人才是被引导跑去城投公司投钱,上头想的是城投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划清界限,但实际上哪能划的干净啊,划完后,仅仅是把地方上的债务,分成了公开可查的债务和隐形的债务,城投的债务有些就被划到隐形债务里面去了,这一块如果全部算到地方政府债务里面去,其实也有很多弊端,因为城投公司在运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营业收入,但这部分营业收入大部分是没有计入到财政收入中的,往大了说市场化运作的国企它也有营业收入和负债。如果仅仅是把城投甚至国企的负债划入到地方债务中,而城投和国企的营业收入又不划入到财政收入中的话,这种肯定是有失偏袒的,会导致地方上的债务率和负债率比实际的高出很多,国外的一些黑嘴媒体,就喜欢把城投甚至国企的负债全算到地方债务中,然后拿这个说事。与其看这种不正确的报道,还不如看国内每个地方每年公开发布的债务率和负债率,可信度和参考价值比那些黑嘴媒体的高很多。
5、宽 松 的2015年下半年-2016年底
证监会放松公司债发行条件,发改委放松企业债发行条件。项目收益债、四大专项债、绿色金融债、产业基金等盛行。这个期间,大佛团队的当时就给过建议可考虑政信债,但当时政信债收益率很低,发出来估计也就6,7个点吧,而P2P正是如火中天的时候,各路资本方涌向P2P,给投资人动不动就是年化15%的收益,只要稍微有些实力的P2P平台出问题的都很少,而且当时玩网贷的人被P2P主流媒体错误的灌输了一个理念:误认为只要是线下的理财,都不靠谱。但实际上包括信托、私募、资管、保险类理财,公募基金、甚至银行理财,绝大多数都还是在线下完成的;只有P2P、股票、公募基金更多才是随便跑去网上注册一下,就可以投,但其实绝大多数的金融资产交易还是在线下面签合同完成的。因为各种原因,所以当时我们就没考虑政信。
也因为当时缺资产,所以有部分投资人就跑去买了现在网红省网红市的低收益政信产品,这些产品到期后,机构都不愿意再用低成本资金带给当地,加之前几年网红省出台了一个很不少的政策,要求地方平台公司收回以前地方上有关部门出具的担保函,而且当时全国主要就网红省这么干,把很多金融机构吓坏了,金融机构是枪打出头鸟,到期后大多都撤出网红省不续贷,网红省再融资困难,资金紧张后,搞出一些负面后,再融资环境就更困难,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有它深层次的原因的。经济条件比网红省更好的区域多的去了,它们都没去当出头鸟,网红省跑去当什么出头鸟啊。
6、趋 紧 的2016年底-2019年底
主要还是因为国内大的环境是去杠杆,尤其是2017年和2018年,那期间连续发了88号文、50号文、87号文、97号文等等,强调城投公司与政府信用脱钩,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举债融资,倒逼城投市场化转型。这些文件没发之前,政信的信仰更明显,因为以前的政信,风控措施里面有些机构直接要求地方政府或者部门出具担保函,甚至还有直接以地方部门或者地方政府的名义直接出来举债。各类文件的连续出台规范后,政信的信仰削弱,但截至到目前,依然还没有城投破产的先例,但不排除未来有被杀鸡儆猴的可能,仅仅是希望不要有倒霉的城投公司跑去当这个出头鸟,谁跑去当这个出头鸟,整个区域都会跟着受牵连。
7、宽 松 的2019年底-现在
这一波宽松主要就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国内还好,国外的疫情影响更严重,出口受影响后,基建又成为了重中之重,最近两会上提的,财政赤字提高到3.6%,释放出一万亿,特别国债又发行一万亿,这两万亿的资金,都是通过特殊的转移通道直接拨付给市县级单位,我们主要投的城投都是区县市级平台的,地方政府手里的钱又开始宽裕起来。这方面尤其是江苏地区开了个不好的头,很多地方城投的融资红线已经控制到了不超过8%,紧接着山东的成本,四川的融资成本都在跟着降,降的主要原因估计还是上头放水后,给地方上拨的钱多了,然后就开始各种挑肥拣瘦了。这一波宽松还不知道要持续到多久,其实大佛团队也有顾虑:如果未来一两年成本真降到跟2015年,2016年那么低的话,那就真不好玩了,到时候优质资产会越来越难找。
再下一波趋紧周期在今年估计都是没戏了,所以今年的城投债还是且买且珍惜吧。城投融资环境它就是在这“一松一紧”的交替周期下变更,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服务,城投也仅仅是地方上调控经济的一枚棋子。

作者简介:乐山大佛,CHFP规划师,财经专栏作家。公众号:大佛聊互联网金融(ID:lsdf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