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国学与传统文化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历史上的谶纬研究

2018-01-04  本文已影响124人  天眼官微x江湖布衣v西天禾
                                       

从狭义上讲,谶即谶语,是神的预言,是江湖方士编造的一种预言吉凶的隐语,到秦汉间被一些方士化的儒生所利用来预言天下大事吉凶,后来又逐渐发展成为求神问卜,渐渐简化为求签问吉凶。纬与经相对,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由于先秦天命神权、天人感应观念的流行,出现许多祥瑞灾异、神化帝王和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等等说法。

从广义上讲,谶纬观念是从古至今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的,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和魔法巫术观念是谶纬思想的雏形,自西周末年以降,随着知识阶层的分化,一部分巫师等知识阶层地位下降,逐渐沦落为游走江湖的方技之士,这成为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诸子游士的重要组成部分,谶纬从周天子的朝廷到各诸侯国的宫廷,甚至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到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嬴政为了加强对东方六国的统治,曾大规模利用自东方六国投诚的方技之士大兴图谶。而来自东方六国的反秦势力也同时在利用图谶进行反秦活动,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也都不乏图谶的身影。刘邦之后的西汉历代皇帝都与图谶谶纬有扯不断的关系,甚至连以英明著称的汉武帝也不例外,将谶纬之学与儒家著作正式联姻的《春秋繁露》即是在汉武帝的提倡与支持下完成的。《春秋繁露》既是汉代重要的今文经学著作,也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纬书,董仲舒以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公羊春秋传》为基础,发挥“春秋大一统”的主旨,以谶纬思想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为骨架,构建起了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理论,正式将谶纬之学纳入儒家思想系统。在两汉之际的社会动荡中,谶纬再次大显身手,刘秀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即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儒家谶纬神学最终演变成为皇权神学,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神圣性。东汉政权在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依靠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想谶纬看齐,从而推动汉代经学的神学化。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中也大量使用图谶,这使得统治者再次意识到谶纬对国家政权的可怕颠覆性作用,于是魏晋以降开始大规模禁止图谶,尤其是南朝宋大明中开始全面禁止图谶,但到南北朝后期则又出现一度的复兴,到隋朝又开始大力禁绝,而到唐朝朝廷又开始一定程度的提倡,之后便时禁时兴,但却从来不曾间断,一直延续到当代。

尽管谶纬有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充斥着大量荒诞不经之说,但却并非全是荒诞的东西,其中还有保留有不少炎帝、黄帝等远古传说,保留有很多远古历史、地理文献,还有众多的天文、历数、乐律、农学、医药以及原始社会状况的资料,这对古代,尤其是远古时期的历史、地理、天文、历数、乐律、农学及医药的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历史上对谶纬思想及其文献的研究始于汉代,如著名史学家班固即曾对谶纬之学深入研究,其编著的《白虎通道德论》即将谶纬和今文经学相糅合,使经学进一步谶纬化,其中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便是直接来自纬书《礼纬·含文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对谶纬有深入研究,并对谶纬作注疏,东汉另一位学者宋均也为谶纬作注。还有一部分学者如桓谭、尹敏、郑兴、张衡、王充等人则对谶纬持反对态度。到了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学者刘勰也对谶纬之学有深入研究,其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在全书的纲领《原道》《征圣》《宗经》之后便是《正纬》,对谶纬理论做了全面阐述,对其内容也做了简要分析。到唐朝时,曾兴起过一次谶纬热,再次激起了学者们对谶纬的研究,如《隋书·经籍志》就著录有谶纬13部92卷,唐朝官方勘定的《九经正义》也多遵信并采用谶纬之说。成书于五代和北宋前期的《唐书》和《新唐书》中即有“经纬”和“谶纬”之目,这说明其编纂者对谶纬也有所研究。宋元之际的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对谶纬也有所研究,只不过其所见到的谶纬文献不多,仅有《易纬》8种和《礼纬·含文嘉》。

从元末明初的陶宗仪《说郛》,学者们开始辑录大量散轶的谶纬著作, 120卷本及宛委山堂本《说郛》共收谶纬34种。杨桥嶽辑录《纬书》10卷,10类共71种。明清之际的孙瑴认为,地南北为经,东西为纬,经存而纬亡,是有南北而无东西,而且圣人之言,理数具举,因而不能只师其理而忘其数,其遂杂采旧文,分为四部,总称《微书》。一曰《焚微》,辑秦以前逸书;一曰《线微》,辑汉晋间笺疏;一曰《阙微》,征皇古七十二代之文;一曰《删微》,即今天所说的《古微书》。其中前三部今已遗失,仅存《古微书》,辑录谶纬10类63种,共36卷。清代谶纬辑佚最早的是《易纬》八种,是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此外还有不知辑者的《清河郡本纬书》。清乾隆年间殷元正辑录《集纬》12卷,共收录纬书12类133种。嘉庆年间福建闽侯赵在翰辑录《七纬》38卷,共7类37种。光绪年间甘泉人黄奭《汉学堂丛书》中的《通纬逸书考》,民国江都朱长圻将其补刊为《黄氏逸书考》,共计101种。马国翰辑录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中的《经编纬书类》,以《易纬》8种已有武英殿聚珍本,不用再辑,其余的《尚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七经,共辑谶纬47种。清末江苏吴县王仁俊捍郑在《玉函山房辑佚书》基础上辑录续编,其中的《纬书》类共辑录谶纬著作40种,二者合计共87种。同治年间山西徐沟人乔松年认为孙瑴的《古微书》所辑诸谶纬既不完备,且有错误,于是在《古微书》基础上重辑《纬捃》共10类131种。

                                       

谶纬的集大成之作是日本学者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20世纪70年代以来吕旭出版的《重修纬书集成》(即称《纬书集成》)。《纬书集成》以乔松年的《纬捃》为基础,整合参校陶宗仪《说郛》、孙瑴《古微书》、杨桥岳《纬书》、林春溥《古书拾遗》、刘学宠《诸经纬遗》、殷元正《集纬》、赵在翰《七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黄奭与朱长圻《黄氏逸书考》等谶纬辑佚著作,同时补充了中国、日本资料中为上列诸书所漏辑的谶纬佚文,是目前为止搜罗谶纬文献最全备的著作。

元明清以来,随着学者们对谶纬文献的辑录整理,对谶纬之学的深入研究也逐渐展开,尤其是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在其编著的《经义考》中不仅著录谶纬185种,而且还搜集了自汉迄清历代有关谶纬的论说与评价。朱彝尊之后,清代学者对谶纬的研究分为两系:

一是对纬书的校注,这是在谶纬辑佚的基础上,对之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其中闽侯陈乔樅的《诗纬集证》是其最杰出代表,其在诗纬辑佚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增补,然后征引群书疏证,是一部功力深厚的著作。清末山阴胡薇元的《诗纬训纂》包括《含神雾》《汜历枢》《推度灾》三种,是对《诗纬》的训诂之作。廖平《诗纬新解》则重在其义理阐释,皮锡瑞《尚书中候疏证》考证精博。孙诒让在《札迻》中校订了《易纬》中《乾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是类谋》《坤灵图》《乾元序制记》七种,考定《是类谋》非郑康成注,考订《乾元序制记》指出其为宋人将《是类谋》与《坤灵图》残本合编的结果。

二是对谶纬的研究与探讨。乾隆年间的张惠言《易纬略义》对《易纬》内容作了钩玄提要的介绍和论述,是研究《易纬》的重要文献。晚清阳湖吴翊寅《易纬考》考证《易纬》为孟京之学,信而有征。俞正燮《纬书论》考证谶纬起源,认为纬书出于古史,《纬字论》这是专门研讨纬书文字的著作。徐养原、汪继培、周治平、金鹗、李福孙共著《纬侯不起于哀平辨》。蒋清翊《纬学原流兴废考》对谶纬的名义、流别、题目、崇尚、禁毁、师承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谶纬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民国以后,对谶纬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著作也以新的形态新的面目出现。姜中奎《纬史论微》系统叙述了谶纬的源流历史。国学大师刘师培《谶纬论》,详细论述谶纬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其有补史、考地、测天、考文、征礼、格物等作用。周予同《纬书与经今古文学》《纬书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谶纬中的“皇”与“帝”》等文。1949年以后延续民国学术血脉的台湾陈槃在《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对谶纬做了全名性探讨,现代纬书研究的诸多端绪,多出自于此。吕凯《郑玄之谶纬学》对郑玄的谶纬学进行了详细的考辨论述。王令越的《纬学探原》,着重探讨谶纬起源、辨析真伪和甄表价值。此外还一些研究论文如张以仁的《纬书集成“河图”类针误》,金发根的《谶纬思想下的东汉政治和经学》,黎凯旋的《书经中的河图洛书》、《河图与天文历律》,王令樾的《纬书名义论》等。

20世纪50至80年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中国大陆的谶纬研究一直不彰显,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通论性著作中。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专辟“纬书综述”一张,对纬书的编篡、流传与篇目解题及纬书的内容做了系统梳理,并通过对《易纬》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谶纬的思想实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专辟一章“纬书的世界图式”,讨论了纬书中的宇宙发生论、时空图式等问题。金春峰《汉代思想史》论述了纬书中的元气思想和宇宙生成论、谶纬对象数思想的影响以及“河图”“洛书”数图释义等问题。这一时期也有一些讨论谶纬的论文:吕宗力《东汉碑刻与谶纬思想》《纬书与西汉今文经学》,毕万忱《〈文心雕龙·正纬篇〉探微》(《文史哲》1981(5)),丁培江《(易乾凿度)思想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82(3)),王义耀《〈左传事纬〉与〈左传记事本末〉》(《史学史研究》1982(4)),刘修明《经、纬与西汉王朝》(《中国哲学》1983年第9辑),金建德的《论〈春秋繁露〉是纬书的起源》(《浙江学刊》1986(3期)),尚洪恩的《“由气体到气用”——易纬宇宙深化论析》(《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l)),李勤德的《谶纬的散失和明清时的辑佚》(《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l))等。

进入90年代以后,大陆关于谶纬的研究逐渐有了起色。钟肇鹏《谶纬论略》是1949年后的首部系统研究谶纬的专著,对谶纬的起源、流变及其与术数、经学、宗教、政治、历史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对七经纬的篇题作了考证解释,构建起了谶纬研究的大概框架。李中华《纬书与汉代文化》书从整个汉代文化来审视纬书,肯定了纬书的价值,对纬书的名称以及纬书与整个汉代文化作了论述。王步贵《谶纬文化新探》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谶纬与元气、辨证法、象数、卦气、阴阳、宗教等方面的关系。徐兴无《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从文献学方面分析了谶纬在汉代文化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其中首先论述了纬书的文献价值。栾保群《历史上的谣与谶》汇集了一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治预言,并对其历史背景作了介绍。丁鼎、杨洪权《中国古代谶言研究》从内涵界定和外延分析入手,对古代谶言做了系统的、多方面的理论分析与探讨,并搜集了古代的著名谶言。王铁《汉代学术史》、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李申《中国儒教史》都对谶纬有所分析探讨。这一时期的论文有李学勤的《(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王铁的《论纬书》,方志平的《谈谶纬文献》,郑杰文的《古佚书整理中的谶纬辑佚和研究》,李梅训、庄大钧的《谶纬文献的禁毁与辑佚》,李梅训的《谶纬文献史略》,贾树新的《刘勰的纬书说——兼谈怎样看待纬书》,李学勤的《(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余敦康的《(易纬>的卦气理论与文化理想》,张广保的《纬书与汉代政治》,高怀民的《(易纬·乾凿度)残篇文解析——西汉形上思想的成就》,张健捷的《(易纬·乾凿度)的哲学思考》,贾立霞的《(孝经纬)研究》,杨东晨、杨建国的《开天辟地与盘古氏的传说和文化——兼论经纬书与野史中远古纪年的史料价值》,刘泽华的《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周婷婷的《宋学昌盛时代的谶纬学研究》,朱旭强的《(乐录图)考》,唐明贵的《试论(论语谶)的内容及其价值》,徐公持的《论诗纬》,徐兴无的《(易纬)的文本及源流研究》,雷汉卿的《纬书词语拾零》,黄金鹏的《纬书与汉魏六朝文论》等。

日本学者对中国古代谶纬的研究,除了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辑录的《纬书集成》之外,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开拓。平安时代,平田笃胤看到刚传到日本的《古微书》,将其中的19条命历序进行考证,写了《春秋命历序考》。明治时期的小柳司气太《论谶纬学》指出纬书虽然文辞晦涩难懂,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狩野直喜《两汉学术考》详细论述了东汉的纬书思想。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在辑录《纬书集成》的基础上,对谶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著有《纬书之基础的研究》,安居香山又著有《纬书之成立及其发展》《谶纬思想之综合研究》《纬书与中国的神秘思想》,这些著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前人,为谶纬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