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

脉络与谱系

2020-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朱明云

                                脉络与谱系

                                    云野

        有人说,不必对未成年人较真,等其大了,其自然会认真的。我看未必,在没较真处较真,在教训处不敢较真的,大把!我们有相当一段时间是被诱导到客观规律与真理认识上的,甚至就是以忽略人的态势而在,于是不知不觉就养成了“自大”、“目中无人”之情景。

      在幼时,过于在乎同伴的感受,也会偶尔被代入,及至发现搞错,也仅仅是一笑了之。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能一笑了之?也是未必,稍微有一点所谓的“错误”,就一直揪着辫子,甚至抡起大斧,自以为无比正确,乃至失去了基本的价值判断。我希望自我领地的边界处,是可以有一点宁静的,起码也如一个作家所说,我的世界我做主,你的世界你做主,若你侵略我的领地我会让你知道谁在做主。我以为这个“做主”,是人的自私之处,也许是其最后的尊严之处,也有可能是其愿意平和之处——非要搅起一池波澜,确实不知道延伸的脉络与谱系,该去往哪里?

        我对学术谱系是好奇的,好奇到追踪综述文章,还觉得自己依然是浪潮中的科学小花。当然,高中黎同学的英文新论,里面设计的自然常数与数理逻辑算法,我的确不懂,但是知道他对喜欢与好奇的纯粹探究,我还是对他产生好奇,甚至也愿意介绍邓先生给他认识。邓先生是数理逻辑的研习者,也对中国传统的士精神有所研究——他提倡从商入士,这个和中国人向来的务实、实用精神相联系的——我们怕坠入虚空的漫想,也怕一些无厘头的影响。

        在我印象里,科学的诞生就是在一些休闲无聊者身上蔓延开来的,至于技术技能经验上演变过来的,肯定也有;关键是他们从哪个角度上荟聚一起,成为了时代转换的过渡态?我也不知道,十数年前对课件制作几乎焦头烂额,终于摸到一点门道了,还是不得不逐渐放下,牵涉的精力不是个人所能蔓延和承受得了的。

        后来,张小龙出了微信,敏感意识到这是个网络社交的便利工具,于是一下子蔓延了几千个微友。实际上互联工具的发达,让我们的协同演变与进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过里面散漫的东西只能慧眼者才知道自己想选择什么内容。早期的一点谱系教育、脉络延伸,还是有点辅助理解作用的,起码对一些明显无聊的东西,会适当止步,不会继续沉迷与追踪——不过不能保证新一代对这些信息的极度推崇与狂欢。

        有时,我会怀念相对的网络读书会时期,当然也怀念情景书院的建设时段——各地读书会雨后春笋,谁是时代最可爱的人,谁是时代最弄潮的人,谁是为地区建设储备相应的心性人才?都不能一一而知,实用眼光看待的态势中,谁能够承当时代的重担?互联工具、辅助平台推维者,渐渐成为一个靠谱的团聚体,这类型的团聚体能衍生出什么东西呢?吾以为没有相应的事情或危机出现,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人才池里,谁是可以跳跃出来的龙呢?不然,最好假装在江湖“漫游”吧。

        漫游的脉络更丰富、更毛细,只是其中的“谱系”属于啥,还是回归索问中国人的“心性之命”所系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