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自由归于心

2023-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微醒人

        不知多少月前的一天,我一个人开车走在空旷的高速公路,忽然一种感觉涌起:寂寞而充实。我急于把这种感觉写出来,又忙于赶路,终是没有停下。我试着解释这种感觉,脑海中闪现一个词:孤独。寂寞是孤独的表象,充实才是孤独产生的效果。

        昨夜听王德峰老师讲阳明心学,他讲到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区别,说西方哲学主要是知识哲学,“心”主要指“头脑”,西方哲学寻求如何通过理性的法则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而中国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心”来源于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哲学寻求如何在有限的的现实世界里安顿能生出无限烦恼的“无限心”。

        因而,当你感到孤独时,往往只有想摆脱“孤独”的烦恼,而没有现实世界里各种“关系”所产生的烦恼,所以心反而会感到“充实”。

        孤独和寂寞的不同,寂寞更像是一种情绪,而孤独却直指心灵和生命。当人感到寂寞时,攒一个派对或拥一个爱人就能治愈;但是当他感到孤独时,就像绝症,只能缓解而不可痊愈。他或置于闹市或倨身一隅,或忙碌或无聊,总能感受宇宙荒荒之大而个人渺渺之小;他或正戚戚而悲,或悦悦而乐,或安静或洒脱,总能感受心灵的漂泊和涤荡。

        但孤独的人是自由的,他将自己置身于偌大的世界却又仿佛与世界无关,着眼于世界的飘渺和虚无,沉沦于人生的荒诞和束缚,而灵魂却洒脱而自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自宋明以降,中国哲学三家合流,儒道佛殊途同归,即人生要得自在,需破除对“心”的尘蔽。陆象山讲“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宝藏论》讲:“不睹众相,常观金体”;《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而,孤独是通往自由的路径,但真正自由的实现——佛陀是在菩提树下顿悟,阳明先生是在龙场悟道,我们凡人只有靠不断地修心、修行。

                                          2023年5月28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