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教学读书

阅读vs诵读

2018-11-18  本文已影响87人  辰阳子

阅读vs诵读

作者:易宏

又是一个世界读书日,中国人人均阅读量不高又成为话题。

中国古代传下来的书很多,但读书的人却不多。对此,以往常见的解释是,穷人太多,穷人没钱读不起书。可是,现在穷人至少相对不那么多了,特别是穷得没钱读书的人就更少了。同时,很富有而不太读书的也大有人在。钱的多少,和读书与否或多少的关联性,似乎是很有限的。

于是,我从几年前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这一现象并思考有关问题。逐渐注意到,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现在依然,日常生活中很少需要文字交流,对多数人来说,阅读的现实生活需求是不多的。

还注意到,或许由于生活中的阅读需求不多,中国人传统的读书方式好像主要是诵读或吟诵,同口语或无文字时代流传下来吟诵的差别不大,这种读或许并不能称作阅读。这里姑且将此类读的方式统称为诵读。

真真意义的阅读,我想应该是指看着文本(常见如书本),即得含有阅的成分,是一种通过目视浏览(即阅)文本而接受书面信息的方式。当然,阅读有时也读出声,但声音不是主要的,阅读速度超过发音速度时更不可能读出声。

显然,阅读和诵读是有区别的。

诵读,可以是背诵,也可以是一人领诵,其他人跟诵。诵读者可能看着文本,也可能不看着文本。领诵或跟诵任何一方不看文本就不能算是阅读。看着文本的诵读当可称作阅读,但诵读所用文本有时只起着万一遗忘时的提示作用,可能只是偶尔用甚至可能并不实际使用,诵读的阅读成分因场合而异。

当然,背诵,可能基于跟诵或听说,也可能基于阅读。若基于跟诵或听说,当与阅读无关。但若基于阅读,则是阅读的延伸。

在没有录放音设备或远程广播的时代,跟读或听说,都至少需要两人同时在场,后也只能是即时的和在场的,不具备跨时空性,或说其跨时空性取决于领读者或说者的记忆。而阅读,只需文本和读者一人即可完成,更为便捷。由于文本本身就是跨时空传播的媒体,因此,阅读是跨时空的。

诵读更像是说,或像表演,或像以替作者说话的方式感悟作者写作当时的心境或意图。诵读者的思想大概很难在诵读过程驰骋。特别是在跟诵或集体齐诵场合,如同跟着教练做操或齐步走,缺少独立和自由的成分。

阅读更像是在听,听作者跨越时空的声音。阅读,容易伴随读者思想,有助于培养读者的联想力和思维能力。阅读像是读者自由徜徉漫步,读者可以自行灵活掌握节奏,可以随时开小差转入自己的思想或行为空间,有助于独立和创造力的培养。

诵读,只能逐字进行,是串行输入与输出,或以口齿伶俐度为限。

阅读,可逐字,也可如同扫描,似并行输入,故有一目十行的速读之说。

中国传统的宗法礼教、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中都有读礼文或经文的习俗,但这些读,似乎多为诵读,阅读成分并不多。至于供养经文或出钱请人代诵经文就更是无涉阅读了。中国传统文化或习俗中能够培养阅读习惯的元素似乎不多。

相对中国的传统的熟人社会,西方相对较多表现为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或许相对更重视比口语更具客观性的文字沟通,自然也就多一点阅读需求。

基督教信徒似有或个人或在教堂或家庭教会读经文的习俗,可以是个人阅读,也有共读。有发声读,也有默读,也有一人发声读而其他人默读。总体看来,似乎比中国传统宗教生活中的阅读成分多一点。基督教的传播似乎在培养西方人养成阅读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简单的统计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简单而深刻的文化或习俗的差异。

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发表于作者博客blog.sina.com.cn/yieris
2018年11月18日发于作者简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