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智|想要摆脱自我局限,你的心智力量足够吗?
孰主孰仆
你知道吗?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难道不是我们不归大脑管?
事实上,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尽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它隶属于你才对,并且应该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
这与《因果经》里提出的“左脑和右脑”的概念不谋而合,左脑是自我,充满着计较、伪装、邪曲心和不善心;而右脑是空性,是觉知,时刻检视我们的心念,带领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电影《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 )里的主人公约翰,纳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换言之,纳什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为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
另外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 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严刑拷打。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之中,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一他突然想明白,“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自由。”
于是,他在最艰苦的岁月里,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没有悲观绝望。他幻想自己重新获得自由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他的苦痛经历讲给自己的学生听。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他不仅挣脱了心灵的枷锁,也冲破了牢笼的桎梏,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很多的时候,“跟着感觉走”肯 是要吃亏的,我们一定要多一些思考!
何谓心智?
心智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他一切过往获得的知识以 经验的总和(也包括基于这些的知识和经验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心智的开启,即俗语中的“开窍”,佛教用语中的“顿悟”,现代心理学术语中的“打破旧的格式塔,重建新的格式塔”。
心智开启之前,一个人可以用他作为人类理所应当拥有的智商正常生活—当然有好有坏。然而当一个人的心智开启之后,他将面临一个崭新的世界—依然有好有坏。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一切都可能与从前不一样因为他要用他开启过的心智去理解、去判断。
有时候。同样的过程可能反向运作。
例如:“做事只要踏实、认真,事业就会做大。”原本是非常朴素又正确的道理,可是有骗子想要成功,就必须把谎言掺到大量的真理之中才行,否则回话连篇是没人信的。
可当谎言和骗局被揭开,很多人“开窍”了,然后便得出终极结论:“在也不相信这种鬼话了!”
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它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最终根深固。人与人之间心智力量的差异,就是这样一点点经过积累而形成的。最终,注定产生天壤之别。
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当然最终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最终都需要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
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
李笑来老师亲身案例
案例一:十元钱的收益
笑来老师上初中二年级时,偶然机会接触了计算机,觉得新奇有趣,可学费需要10元钱。那个那年代的十元钱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块钱,他父母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才一百多一点。
可当他回家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的妈妈时,她的妈妈没有丝毫犹豫,告诉他,晚上爸爸回家就给他钱。晚上爸爸回家听闻这件事情后,只说了一句话“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儿”…就这样,他开始了计算机学习之旅。
那时的他也没想到,因为他的一个小想法,母亲的一个决定还有父亲简单朴实的一句话,竟在20年以后,让他凭借比别人稍多一点的计算机知识,高效完成了《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的编写,最终获得了非常好的销量。睡后收益达到100万!当时谁又能料想到呢?
案例二:盲打是否值得学?
他一直觉得练习盲打无用,就业方向只能是打字员之类,没什么出息,很是瞧不上。
可通过和异性聊天,无师自通的练就了盲打技术,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自己摸索如何打字才可以速度更快!
后来他在读书、撰写博客,个人创作中,他意识到读书时记笔记的好处。明白拒绝练习盲打有多么荒缪。这荒缪不仅仅是出于他的幼稚和懒惰,更是当时的他心智不够强大的体现。
如果没有某一刻的顿悟,那他一直不会盲打,他的损失就会非常“惨重”,更不会有“现在”和“未来”…
有些哪怕是简单常识页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真正体会。
但是真正心智成熟的人在一些情况下能够做到无需亲自经历,仅凭思考就能深刻体会。
案例三:小节
人们可能会出于一模一样的理由却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例如,常有人会说“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在未学习之前,答案只能是“不知道”。
我们把“因为不知道而决定学习的人”成为甲,而把“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
甲多半想:“管他呢,学呗,技多不压身,学了总有用处。”
乙呢?因为从未拥有过那项技能,没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推移,他凭自己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没学那个不也没什么么?”
或许在各种生活境况下,还会感慨一句“当初不懂事,要是好好学就好了”“现在学也晚了,来不及了…”
这种拒绝学习的判断,渐渐融入他的心智,根深蒂固,最终,当他面临同样的机会之时,他会仅凭直觉再次做出同样的选择。
关键在于,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的理由竟然是一模一样。人们通常认为,恰当的逻辑训练能够提高一个人正确决定的几率。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逻辑都无能为力。
比如我们爱孩子,暴躁养育法和温柔养育法的出发点都一样,都是因为我们爱孩子,实质上,我们最终得到的结果天差地别。
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