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简友广场想法

在路上(40)逛逛图书馆

2023-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河南妞

来到这座城市已经两个月了,走走看看的是常态,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每次的感觉都有不同。

学生时代来这里,地铁只有一条线路,天安门广场还是开放的,当时还在金水桥边留下身影。逛一次王府井大街,穷学生只能购买8毛钱的咸菜,5块钱就能逛一天。

戴口罩时期滞留这里,哪里也不敢去,况且是不能去,得到许可后,连夜奔赴家乡。

这一次来这里,十月份天气正好,爬长城、去徒步看红叶、参观国博、赶大集……想去的地方基本都光顾了,天气渐冷,不太适合出远门。

那就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吧?图书馆是个不错的选择!

附近的图书馆首选顺义总馆,面积大,藏书多!

乘坐一个小时的公交到了目的地,图书馆比我想象的大,建筑面积20106平米,竟然有四层,而且还有电梯,这超出了我的想象。里面竟然有藏书150万册,期刊1200余种。

刚进大厅,电子屏幕上显示出当日借阅人数,和在馆内阅读的人数,原来图书馆也可以这么先进了。

在大厅里登记并且交了押金50元,显示可以借阅5本书和5本报刊。

根据馆内布局图,迅速上到三楼文学书籍区域,一排排陈列柜里分门别类摆放着各种小说,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欢乐颂》,封皮有点陈旧,想必被借阅的次数较多。拿在手里犹豫一下,又放下了,看过电子版本,又听了一遍,纸张书就算了。

继续往前走,梁晓声的《年轮》是那么醒目,92年热播的时候追过剧,又看过他的《知青》,那就免了。

再往前,终于搜索到了心仪《网络那些事》、《为谁活着》。虽然可以借五本,我知道自己的阅读能力,贪多嚼不烂。

从三楼下到二楼的期刊区域,眼睛一下子不够用了,穿过一排排书架,直奔目的地。

在那个陈列架上,看到了曾经熟悉的面孔:

《故事会》、《啄木鸟》、《小小说月刊》、《小说月报》、《当代小说》、《当代》、《十月》……顿时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不够用了。

图片随手拍

其他几种期刊出了学校门就不怎么接触了,唯独《当代》和《十月》又续读了有一段时间。

孩子的爷爷一直订这两种期刊,而且往期的也保留完好,真的让我读了一段时间。

后来老人身体欠佳,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下子再看到它们,就像遇到了久违的亲人,怎么能不借回家找回感觉呢?

图片随手拍

这一次我共借了两本小说,4本期刊,最晚42天还书,以我的阅读进度,应该没有问题吧!

以前看这些书籍,看完就完事了。

现在自己也在尝试着书写,而且和网络息息相关,我想《网络那些事》能解开我许多困惑。

还有那几本小说期刊,对我尝试着书写的故事、小说说不定能有借鉴作用呢?

读和写不分家,既然上了写作的战船,那就迎着风浪继续前行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