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麻黄类方
本文为学习实践伤寒金匮笔记,尚未成熟,古方峻药,难以驾驭,一旦用错,副作用反作用剧烈,读者请勿随意验于临床。古方派不用五行生克,不用臓腑辨证,不用多数时方,道不同者请勿相谋,不喜者请勿阅读。
......
麻黄类方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
注:
东子:从巳至未上,即从9点至15点。
麻黄之长:麻黄发汗,治无汗发黄,身疼痛,上半身浮肿,喘,咳,治皮肤病。
麻黄之短:麻黄用后,易振奋精神,若夜晚用麻黄,易致失眠。麻黄类方常以麻黄桂枝为药对,桂枝体质用桂枝而不用芍药,易致筋惕肉瞤。
......
甘草麻黄汤
文:1、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皮水,一身面目悉肿,甘草麻黄汤主之。《外台》
方: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外台秘要》:忌海藻、菘菜。
......
麻黄醇酒汤
原文:治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附方《千金》麻黄醇酒汤》
原方:麻黄三两
右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注:
......
麻黄汤
原文: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51 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37 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83 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 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 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痓”zhì, 应为“痉“字。即今之抽风。
86 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xùn),不得眠。”
87 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88 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49 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原方:麻黄 去节 三两,桂枝 去皮 二两,炙甘草 一两,杏仁 去皮尖 七十个(10个是4克)。上四味,以水九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
《千金》三黄汤
原文: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千金>三黄汤》
原方: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三分 黄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
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25)
原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
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23)
原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 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又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伤寒论》(262)
原方: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 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天服尽。
......
小青龙汤
原文: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40)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东子》
3、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4、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5、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6、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7、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
原方:
伤寒论: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金匮要略: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注:
察哈尔:仲景在肺之水饮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同时可以参看金匮小青龙汤治案,里面用茯苓,但未用白术。
在真武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中多苓术同用以去水。
其实半夏,茯苓,生姜,白术都是去水的,不过去的地方不一样。术苓多治下焦,夏姜多治中焦,姜辛味多治上焦,大致如此,又不可拘于此。
因水饮之行是相关联的,所以有时要同用,要细细体会。
本色:小青龙有汗无汗都可以用的,若小青龙加石膏则更可以有汗甚至比较多的出汗。
西瓜崽:小青龙汤张仲景用细辛三两,相当于干药45克。请问那个中医在开小青龙汤时细辛用45克(特例除外)我相信大多数中医不会这么开。为什么这样?《伤寒论》是经典!我们后人口口声声尊重经典,但我们按经典做了吗?我们不照经典做的的原因是怕细辛的毒性。所以我由此想到张仲景估计用的是生的细辛。相当于干货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量,经方只煮一次。这和我们的用量也是接近的,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玄真子:玄真子小青龙汤别论
问曰;《论》小青龙汤条,云“心下有水气”五字,徒无解,考求诸家,终无全信,究竟此五字何义也?
师曰;善乎哉问也,此乃仲祖以耳贴胸,闻而知之,如西医之用听诊器,闻及肺水泡音,同一理也,凡外感咳漱,欲近衣被,听诊闻及肺水泡音,不必惑于支气管肺炎,肺水肿,肺气肿,肺心病之病名也,不必疑于心下是胃下,是心下之病位也,不必查其抗感染过敏,退热,镇咳[姜辛味为仲祖咳三联],平喘[麻],祛痰,强心[上工治未病],改善肺循环,抗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芍草]之药理也,但以此方主之,余屡验不爽,神乎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