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人文社科

【“禁果效应”的诠释】

2018-06-28  本文已影响58人  兴时态_198812

【“禁果效应”的诠释】

【“禁果效应”的诠释】

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有色文化”的泛滥,一向被认为是净土的大、中学校园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性”冲击。早在2006年7月19日的一次调查显示,81%的北京大学学生认可在校性行为,但超过一半的学生却不太了解如何正确避孕。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北京市区一家商场有的摊位上挂满了各种骷髅的造型,一些骷髅头上还带着“血”,更有一对对模仿性行为的赤裸猪头小人被摊主当作秘密武器兜售给中小学生。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宗主任认为,市场出现带有性意味的礼品,并不是什么意外。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对性表现出极大的神秘感,学校课堂上的性教育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这些礼品正是抓住了青少年正面性教育滞后的这一点。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社会上性的信息直接间接的逐渐出现,也是一种“禁果效应”的体现。宗主任说,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早期性教育,同时也呼吁社会上能多出现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用品。

据由北京日报集团主办的千龙新闻网报道,当今一些大学校园出现了“十大流行”,其中包括“征友公开大胆”、“偶尔色情一把”、“写真风情万种”、“同居告别羞涩”等等过去被认为是道德败坏的行为。

不久前西南某大学一名女生因为怀孕而被学校开除的消息更引起热烈讨论:19岁的女生李静与男友在假期旅游时发生了性关系,后来李静发现自己怀孕,便自费做了手术,学校发现后将李静和男友同处以勒令退学。而这对恋人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准备将学校告上法庭。

多数参与这起事件讨论的人认为校方的处理不当,因为当今大学生发生性行为已经比较普遍,因性而开除学生损害了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是,更多像李静这样的女生并没有遭到开除的厄运。据湖南媒体报道,长沙某著名的高校集聚区,一条街道上有4家私人小诊所秘密做人工流产手术。其中一家诊所内的“护士”介绍,几乎每天都有来流产的学生,多的时候每天2个到3个。每年生意最好的时间是学生假期归来上学的9、10月份。

不仅大学生,中学生“偷食禁果”的现象也在迅速增长。 在北京等大城市的部分中学生中,流行“欣赏”一些内容十分露骨的“口袋书”以及夹有淫秽画面的黄色卡通。 不久前对北京市1400名中学生的调查中,0.9%的中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但据有关专家估计,真实比例可能高达3%。

禁果效应也叫做“亚当与夏娃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却越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简介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了传播领域,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这一现象被称作传播中的“禁果效应”。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一种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满人间。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也就是所谓“禁果效应”。

来源

“禁果”(forbidden fruit)一词来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后来人们通常用偷吃“禁果”来比喻少男少女初尝人事。从圣经故事中引申出来的“禁果”,其含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禁果效应”也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在莎翁的戏剧中,罗密欧出身的蒙太古家族和朱丽叶出身的凯普莱特家族世代为仇,然而却出现了家人越是反对,他们越是相爱,最后双双殉情的结果。

传播中的“禁果效应”是指,当外界压力迫使人们无法自由获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对被迫疏离和失去的那部分信息有更强的了解欲望,施压者与受传者之间的隔阂因此加大。

“禁果效应”在信息传播中的表现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形:

1.禁书引来人们对所禁书籍的兴趣;

2.封锁信息引来流言飞语;

3.“禁果效应”作为一种营销手段。

心理分析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缺如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特别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人们恐惧的往往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的、难以知晓的事情,在无法知晓和渴望知晓的搏杀过程中,公众会因为恐惧心理而像饕餮一样渴望获得信息。

禁果

“禁果效应”跟两种心理有关。一种是好奇心理,一种是逆反心理,两者都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天性。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写过一本《趣味心理学》,在书的前言中他特意提示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然而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阅第八章第五节。因为面对“被禁”的事物,人们首先会产生好奇:这种事物为什么“被禁”?它是否真的会对我们产生危害?如果这种好奇得不到解决,发布禁令者对禁止原因的解释通常是模糊的,不足以令人信服,人们就会倾向于逆反,也就是亲自尝一尝“禁果”。

另外,“禁止”会使很多从前并不知晓“被禁”事物的人,得以知道某些“禁果”的存在。结果是:没有发布禁令之前,并没有很多人去关注的某一事物,在成为“禁果”后,却引来大量关注,而且人们纷纷倾向于品尝“禁果”,造成了与“禁止”的初衷相悖的结果。

效应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禁果效应也是屡见不鲜的,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宜硬性禁止,应该善于做疏导教育。只有这样,才会降低禁果效应的强度。

禁果效应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是因为它有效。如果再有人变幻花样,举一反三,那么它的作用会得到更大的伸展所谓禁果效应,指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更多地人参与或关注。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人为了赚钱便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诸如未成年人禁看的电影,不满18 岁莫入的网吧,限量供应的商品,以及疯涨的房价等等。有了这些充满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消费者,钱便有的赚了。

于是有人便出来提倡理智消费,提倡的结果是和者寥寥。

第一,商家的动机和人们的本能无可厚非。

第二,它可能带来一些正面效果,如市场繁荣,只是希望它能有“度”。大量少年沉迷网吧和房价疯涨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效应实例

“禁果效应”在古往今来的传播实践中屡见不鲜,表现形式也是形形色色。我国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金瓶梅》就以“禁书”而闻名。

西方文化史上,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著作也都“享受”过被禁的“待遇”。罗马教廷早在1559年就发表了一份《禁书目录》(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列入其中的书均被教廷认为对天主教徒的思想“具有危害性”。这份《禁书目录》在漫长的历史中修订了32版,直到1966年才被教皇保罗六世废止。著名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也一度被查禁。

被禁并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相反让更多的人因此知道了它们。《金瓶梅》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也分别因为对世情风俗的深度刻画或成功地描绘了性心理而成为经典。《禁书目录》所包含的书目,几乎就是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明史,不仅在严厉的“禁止”中被保留下来,而且被大家认同,并成为各个学科的经典。“好奇与逆反”所驱使的“偷食禁果”有时候也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

现代社会的传播手段和渠道多样化了,但“禁果效应”还依然存在。一种传播形态内的禁果,会立即在其他传播形态上更快速地得到传播,产生倍增效果。例如,我国的很多专家日益认识到,关于性的知识不应该对青少年讳莫如深,这样反而使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而不能正确地理解。在新闻传播中,很多新闻管理者和媒体还习惯于对公开发生的事情“捂盖子”、“报喜不报忧”,而他们忽视了这样的结果:当迫使公众无法自由选择信息时,人们对无法得到的信息将增进获取的动力。

"禁果效应”还应用于广告营销策略之中,制造“禁果”的并非当权者或相关利益的一方,而是广告人或营销者。制造“禁果”的目的不是真的禁止,而是为了达到进一步扩大宣传的目的。这种故意包装出来的“禁果”,能够引发群众的探究意愿,从而达到扩大营销和知名度的目的。例如电影《白鹿原》,在放映前就采用了这样一种营销方式。经过一系列“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事情,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一颗吊足人们胃口的“禁果”,首映日票房就达到1000万元。

马克思很早就对“禁果效应”做过论证,他指出:“一切秘密都具有诱惑力。对社会舆论自身来说是一种秘密的地方,形式上冲破秘密境界而出现在报刊上的每一篇作品对于社会舆论的诱惑力就不言而喻了。”恩格斯谈到他的著作《反杜林论》时,具体地描述了这种情形,他写道:“在反社会党人法颁布之后,本书和几乎所有当时正在流行的我的其他著作一样,立即在德意志帝国遭到查禁。谁要是不死抱着神圣同盟各国的传统的官僚偏见不放,谁就一定清楚地了解这种措施的效果:被禁的书两倍、三倍的畅销”。他的另一部著作《论住宅问题》也借助这种效应而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它的禁令像往常一样使销路大增。”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行动策略是:“使人们把这本书当作叛逆,而这常常是最好的手段。”

从革命导师的经历和论述中可以看到,在传播者和受传者这一单向的关系上,若传播者人为地屏蔽一些本应自由流通的信息,会在受传者那里产生一种对传播者十分不利的心理效应,即逆向心理。当今社会几乎无所不能的通讯手段也为这种心理愿望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作为传播者,应该注意到“禁果效应”的存在,并依据它纠正自己的政策或行为,以免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性的教育

禁果效应和青少年性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禁果效应也是屡见不鲜的,往往会因为“禁止”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冲击力而被涂抹上一层既神秘而又具诱惑力的色彩,比如在我国有关性及性教育问题就是如此,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清末“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谭嗣同就主张不要把性问题神秘化,他说比如“藏物于箧”,不让人看,则人们愈想看,如果把它公开出来,人们也就不以为奇了。

性本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然而却有不少人一听到“性”这个词,眼睛就睁大了,耳朵也竖起来了,在这些人的脑海中,总把性和黄色、淫秽、低级、下流联系在一起。在家庭中,做父母的对子女闭口不谈性问题,夫妻之间对性问题也是讳莫如深、羞于启齿。大量事实证明,封闭性教育是有弊而无益的。对青少年不谈性问题,不进行性教育,难道他们就不想,就不学了吗?不,他们会悄悄地学,会因为朦胧的性意识和对性知识缺乏正确认识而走入歧途。如某少管所有一年仅15岁的强奸犯,其作案动机十分简单:一天下午,他到附近书摊市场闲逛,一位摊主神秘兮兮地从角落里翻出一本没有封面的书,说此书内容十分精彩,他买回家后就一头埋进书里,书中的淫乱描述令他面红心跳,恰好此时邻居家的女孩来他家借东西,他盯着女孩姣好的身段,想着书中的情节,突然间昏了头,猛地把女孩拖进了自己的卧房。对青年夫妻来说,不向他们传授性知识,他们仍然要过性生活,只不过在许多方面会因为无知而不能充分享受性生活的愉快,甚至会闹出使人目瞪口呆的问题来。有一位妇产科医生说:“一个女病人,自诉婚后十年未孕,为检查不孕症而来。做妇科检查时发现,她根本就无阴道,医学上叫先天性无阴道——一种发育畸形,尿道口变大。他们就这样过了十年的夫妻生活!”如果稍有一点生殖器官的解剖知识,他们便不会到此地步。据早年报道,在1994年9月1日中国"妇女热线电话"开通两周年的时候统计,“热线电话”中有关“性”问题的电话就占了总数的7.11%。

恩格斯曾经批评那种认为研究性问题就是淫秽、邪恶的假道学传统,他说:“法国社会主义者也应当有一天公开地扔掉法国市侩的这种偏见,小市民虚伪的虚怯心。”

那么应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呢?

社会调查表明,家长应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观念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困此在性教育中,做父母的本身首先应加强性知识和性道德的学习,对性及性教育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父母感觉性是不洁的,对孩子所问的有关性的问题不但不正确回答,反而斥责他们,孩子自然就会感到性是神秘的、不洁的。相反,如果父母感觉性是美好的,如同日出日落,月亏月圆一样自然,那么孩子对性问题也会有正确的概念。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他们性意识的觉醒,应及时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父母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和适当的时机告诉他们,由于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性激素产生过多,少男少女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子会长胡须,声音变粗,阴茎、睾丸增大,并出现遗精等生理变化;女孩子乳房隆起,臂部变宽,声音变细并伴有月经来潮。对男孩的遗精和女孩的月经初潮,应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进入青春期的标志。

就生物学观点来看,性的成熟标志着儿童时代的结束,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不是性一成熟便立即产生性交欲,人类的性行为有其社会性,必须受到社会的种种制约。青少年情窦初开,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异性的好奇,富于幻想和爱慕异性等,不应看成仅是单纯的性需求,它也是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要使青少年充分认识到,从性成熟到合法婚烟的建立,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即性欲延缓满足的过程。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异性,引导其把对异性的向往升华为纯洁的情感,要允许他们与异性交朋友,让他们注重在思想上、学习上互相帮助和促进,不可为表面的性接触或性吸引所迷惑,避免对性的过度关心和无意识的性刺激,更避免性挑逗和看黄色书刊及录像等。

鲁迅先生说: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衰老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就有一种本能,这就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性交才有后代,继续了生命,所以,性交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因此对性问题大可不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应理直气壮地谈论它,研究它,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它,以增强对性犯罪的免疫力。

A片现象

禁果效应之A片现象案例

一间异常狭窄的寝室内,黑压压地挤着十几个稚气未脱的大学生,他们聚精会神地围坐在一台电脑边,时而啧啧称赞,时而凝神屏气———电脑里正在播放A片(黄色影视片)。

日前某大学几名学生向记者反映:一些大学生热衷看A片已是公开的秘密,如果再不加以积极引导,会严重影响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环境。

据记者了解,从互联网下载日渐成为一些学生看A片的主要途径,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使得A片的传播更加迅速。一位姓孙的同学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只需要几分钟,一部A片就能搞掂,而且一个人有了片子,马上就会有同学说‘给我传过来’!现在哪个男生的电脑里要是没有这些片子就怪了。”

随着学生们下载A片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以前在网上下载A片都是偷偷摸摸的,生怕别人看见,觉得不好意思,后来才发现原来大家都在下载,甚至都是从一个网站下载的,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采访中,许多同学都表示,中学时期“没看过”A片或者“很少看”,上大学之后才“大开杀戒”。

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大学生们如此热衷A片呢?记者了解到,在看A片的学生中,大一新生所占比例甚大,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选择包夜去网吧看A片。一方面是寻求感官刺激和排遣学习之余的时光;另一方面,学生们从正规渠道能够了解到的性知识不多,助长了A片的传播。

也许是“抱着学习的态度”,也许只是作为某种慰藉,总之,一些大学生不自觉地走进A片世界。不过,看完之后,他们的感受却各不相同。一些男生认为“A片利大于弊”,一位姓凌的同学就说:“A片确实能教会我们一些基本的性知识,而且它已经成为我们平时休闲生活的一部分,闲谈也好,打牌也好,都会聊起它;缺少了A片,我们的娱乐生活也就不完整了。”东北师范大学的陈同学对A片则有着另一种理解:“我觉得A片就是一种商品,只为吸引眼球,赚钱而已。A片展现出来的,绝不是正常的两性关系,我们应该追求一种健康的性,而不是这种变态的近乎摧残的本能行为。”吉林大学的冯同学则说:“很多影视作品都会出现带有情色意味的镜头,可那是为了情节发展,拍出来会给人一种美感,而A片不同,完全是赤裸裸的,没有一点朦胧感,让人反胃。”

尽管大部分学生对A片有着理性认识,但在一定程度上,“A片对校园的文化环境产生了影响”。据了解,面对校园A片流行的现状,各高校保卫部门也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吉林大学保卫处副处长李允权表示:“遏止校园A片的传播,不仅要配合公安机关对学校周边制造、贩卖A片的流动商贩以及非法音像窝点从严处罚,而且对于通过网络向他人传播或者聚众在寝室内观看A片的情节严重的学生,一经查处,学校将对其施行开除处分。”同时,他提醒同学们,通过A片来获取性知识不科学,反而会起到误导作用。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付桂芳教授认为,大学生看A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解析,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青少年从小缺少性教育的结果,初、高中时期他们对性就相当好奇,但家长和老师管束严格,学生不敢看,考试任务又重,没时间和精力,只有大学时期弥补了。”付桂芳教授表示,这正是所谓的“禁果效应”,“越是阻止青少年对性的了解,就越增加他们对性的兴趣”,但她劝导学生们“不要迷恋A片,不要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对于日渐公开化的校园A片,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的胡海波教授表示,大学生看A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健全,A片中的情节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伤害,“可能会让他们对男女关系的理解产生扭曲,甚至会对他们将来的爱情造成破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但是,他建议学校用正规的性教育补足学生们的心灵空白。

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这种禁果效应还是普遍存在的,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有些学生越是要做。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有些学生偏偏要上网。学校禁止学生看不健康的书籍、电影,学生就是要看。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同学屡禁不止,甚至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明目张胆的看。学校禁止早恋,部分学生就是早恋,甚至和学校教师、领导打游击战,利用学校的一些偏僻角落,偷偷摸摸的谈所谓的恋爱。学校不说明理由的禁止反而让部分学生觉得恋爱很神秘,对男女的交往充满各种幻想,反而促使学生早恋。

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好这个禁果效应呢?

列举两个案例,案例一:一个孩子学了一年的电子琴,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想放弃了。这个时候聪敏的妈妈就买回了一架高级的电子琴,放在自己的卧室,不许孩子碰它。孩子急了说道:妈妈,电子琴不是给我的吗?为什么不让我碰?妈妈故意激她:“反正你也学不会,碰它干嘛?”“谁说的?”孩子叫了起来,“我一定会学会的”。以后,每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悄悄偷着弹。

案例二,在一次新课开始前,一个教师故作玄虚的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一道题目,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是连我都没有办法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请求道:“老师,让我们看看这道题目吧?”老师装做无可奈何的样子把这道题目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忙碌起来。不一会儿,有很多学生举起手。老师故意拉长腔说:“怎么样?不会做吧?”谁知,同学们齐声说:“老师,我们已经做出来了!”几个同学清晰了说出了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老师装做甘拜下风,说:“同学们,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比老师还聪明,这节新课你们自己肯定自学就会,有没有信心?”同学们大声说:“有!”学生们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同样的道理,对于学校教育的其他问题,我们不妨也可以利用这个禁果效应来解决。对于早恋,学校不妨搞一些活动,如辩论会、讨论会、研究性学习等等,让学生清楚恋爱是怎么回事情?恋爱会对双方带来什么影响?恋爱有条件吗?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恋爱给自己的影响?高中恋爱合适吗?如何正确对待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来培养同学们对恋爱的一种理性认识。学校既然无法完全禁止,那么要做的工作就是正确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控制自己的不必要的感情萌芽,不要过早的吃苦涩的青苹果,而是让他们正确的认识、正确的选择、理性的面对。这是从破除神秘感的角度去做的。当然有些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这种禁果效应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中去。

亚当夏娃

亚当夏娃故事的来龙去脉:

夏娃抬头望着知识树上的果实,它们在绿叶的掩映下,闪着金黄色的光泽,使人食欲大增,让人垂涎三尺。夏娃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来,摘下禁果咬了一口。

蛇没有骗人,知识树上的果子的确是美妙无比,甘甜滑润。夏娃兴高采烈地拿着一个果子跑到亚当身边,不由分说地叫他吃了下去。

两人刚吃下去不久,眼睛变得明亮了许多,头脑也变得清晰了。亚当一边吃一边问:“我们吃的这么美味的果子是什么果子?”夏娃说:“是那棵禁树上的果子”。亚当听了如同五雷轰顶,一时呆在那里,刚吃到嗓子眼里的果子一下卡在喉咙里,怎么也咽不下去。从此以后男子脖颈的前部和气管相通的部位,便鼓起一个明显突出的喉节。而夏娃因为早已把果实吞咽下肚,未留下类似的痕迹。

亚当二眼瞪着夏娃,过了好一阵才厉声问道:“你难道没有听上帝说过,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子就得死吗?我们要大祸临头了。”夏娃说:“可是我们现在没有死啊!蛇说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实是我们成熟的标志。”亚当看到自己并没有死去,反而眼睛变得明亮了,头脑变得清晰了,渐渐平息了怒气。他反问道:“那上帝为什么说,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实就会有毁灭和死亡呢?”夏娃说:“蛇刚才告诉我说,那是上帝为了考察我们是否顺从他的一种方法。”

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后,头脑变得异常的清晰,原来混沌不清的事情,一下子也想得很清楚。渐渐地他们不再觉得自己应与动物一样,每天只是觅食睡觉。他们为自己赤身裸体混迹于动物之中的行为感到羞耻。于是他们拿无花果树叶编成裙子,围在自己腰间,以示与动物的区别。亚当和夏娃刚弄好裙子,就听到了上帝的脚步声。他们赶快躲到树林中,以免上帝因他们犯了禁令而惩罚他们。上帝见亚当夫妇没有像平常那样出来迎接自己,心里有些诧异,他喊道:“亚当、夏娃,你们在哪里?快出来呀。”

亚当和夏娃战战兢兢地从树丛里钻出来,低着头,不取正视上帝的目光。

上帝看着他们腰间的裙子,明白了一切。说:“你们一定是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实。”

亚当胆怯地小声说:“是夏娃拿给我吃的,并不是我的本意。”

夏娃惶恐地说:“是蛇引诱我吃的,蛇说这是一颗智慧果,吃了不仅不会死去,还会变得聪明,会像您一样能分辨事物的原因,区分善恶,这是我们成熟的标志。”

上帝说:“那不是蛇,而是魔鬼。只有魔鬼才知道这其中的秘密。既然你们听从了魔鬼的话,那么以后在你们的心中自然会有魔鬼的痕迹。将来就会难免违背我的意志。”

上帝看到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愤怒地对蛇说:“邪恶的畜生,你同魔鬼共同犯下了严重的罪行,你必受人的诅咒。从今以后,你只能用肚子爬行,终身吃土。我要你和女人世代为仇!”

上帝又责罚夏娃说:“你禁不住蛇的引诱,犯下了大错,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生子的痛苦。你使你的丈夫犯了错误,为了弥补你的过失,日后你要敬重你的丈夫,受他的管辖。”

最后,上帝把目光落到亚当的身上,他既恼怒又惋惜地宣布对亚当的惩罚:“你顺从妻子的摆布,忘记我的吩咐,偷吃了禁果,犯下了人类对抗上帝的先例,也埋下了人类以知识蔑视神的祸根。从今以后,你们要离开这个美丽的乐园,到伊甸园外的大陆上生活。土地要长出荆棘和蒺藜,你必须汗流浃背地终日劳作,才能获得赖以为生的粮食和蔬菜。我创造了你们,你们便拥有神的精神,但你们又听从了魔鬼的教导,同时也具有了反抗上帝的意志。你们介于神和魔鬼之间,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终有死亡的那一天。你们来自尘土,最后还要归于尘土。”

上帝指着伊甸园中的生命树说:“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实后,你们将无权再吃生命树上的果实。它是与知识树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树,这是我留给人类的一个启示。只有当那个能看懂它的的人出现时,生命树意义才能揭晓,那也是救世主来临的前夜。”

说完后,上帝派天使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乐园,并派天使基路伯拿着宝剑保护生命树,以免生命树受到人类的侵犯。

上帝虽然严厉地惩罚了亚当和夏娃,但上帝仍然仁慈地用兽皮做成衣服,给他们穿上。上帝以此显示人类依旧是大地上的主人,是世界的管理者。

【“禁果效应”的诠释】

丁俊贵

2018年6月28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