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麻笺——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造纸术精华的结晶

2023-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京南文艺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如今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传统纸张基本可以分为:

一、麻纸(以麻类纤维制作的之章,主要有苎麻和大麻),较常见的有:

1、黄、白麻纸。唐宋官府文书用纸。白比黄的稍高贵,宋朝印书多用这两种麻纸,很多宋刻本直接用公文纸的反面印书。元朝的刻本也有用麻纸,元朝的麻纸纸纹比宋朝的窄,差不多一指宽,宋朝有两指宽,这也是辨别宋元本的一个方面。麻纸最大的有时是经得起风吹日晒。

2、麻沙纸。宋建阳麻沙产的麻纸,黄色,纸纹不明显,宋麻沙本就是用的这种纸。

帝尧麻笺

帝尧麻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造纸术精华的结晶,具有纤维长、拉力强、纹理细、光泽洁、吸水快、渗墨匀、不腿色、不走墨、韧性好、磨不破、虫不破、虫不蛀、可保存千年等特点,是纸张中的“钻石”。

帝尧麻笺的制作技艺以优质天然麻为原料,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方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生产工艺古老而复杂,主要工序有拣货、泡货、铡赞、剁货、糙麻、蒸麻、淘麻、压麻、搅麻、捞纸、压纸、晒纸等十多道工序。

帝尧麻笺主要产品有:呈文、小呈文、方曰尺(契约用)、小尺八(学生写仿和帐篷用)、三五(糊窗及祭祀用)、满泊、官纸(烟坊包装用)、条廉子、条曰、三尺、四尺、六尺、八尺、一丈二等十多种产品。每一种的制作都严格按照古法进行,是对邓庄麻纸制作技艺的保护,是研究我国造纸技艺发展的活教材,是传承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手段,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藤纸(藤树皮、纤维较长)。这种纸起源于晋朝,盛于唐,以今天的浙、赣两省最为多见。多用于官府文书,颜色有白、青、黄等。

三、棉纸(也叫皮纸,以楮树皮为原料,强度高)。这种纸因纤维多,故韧性都比较好。明代前期印书多用棉质,但也有区别,嘉靖前细薄,隆庆后增厚而略显粗糙。

1、宣纸。今天最有名的棉质。以青檀皮为材料。明朝基本上是100%青檀皮,清代开始改用青檀皮+稻草混合,但也有全皮的,此外还有七皮三草、半皮等。唐宋以来的书画用纸多采用宣纸。宣纸种类较多,一般也有把宣纸单独列一门类的。比较常见的有:

a、棉连纸。明清之际,比较考究的书都是用棉连纸。现在一般用来做补书、护页、镶书等,染色后可以用做封面。著名的有汪六吉,质地极薄,干净细腻。

b、玉版宣。质细,厚,但韧性比绵连差一些。民国初期用来印制印谱、金石碑帖拓本。

其他还有单宣(料半、壁玉版宣薄,帘子纹路清晰,清末民初的书多用此印书。)、十刀头、夹连纸、罗纹纸(这种纸名气很大,宋元的罗纹纸的书已经很少见,明清的罗纹纸的书还有)。

其他棉纸还有

2、开化纸。清乾隆前的书,多用这个纸,内府和武英殿也是用这种纸。嘉庆后,产量少,质量也不如之前。还有一种开化榜纸,厚一些。道光朝的一些书就是用开化榜纸。

3、太史连纸,较开化纸略黄。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古今图书集成》即用此纸排印。

此外河南、浙江、贵州、山西都有自己的本地棉纸。

四、竹纸

以嫩竹为原料,色略黄,有些也加其他草类纤维,也称竹草纸。南宋官府文书也开始使用竹纸。

1、毛边纸。米黄色,据说是毛晋汲古阁印书用纸,故称毛边。

2、连史纸。有些加皮纤维,但是以竹料比重居多。耐久性强,与棉连相似,现在多用来做印谱、拓本。民国出现机器之作的连史纸,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就是用的这种机器连史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