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9分!徐峥零差评国产片出现了,引爆亿万国人泪点

2018-07-05  本文已影响10人  电影红馆

最近,小工半个朋友圈都在安利一部国产新片。

而我看完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把它推荐给更多更多的人!

我不是药神


程勇(徐峥 饰)原本只是个卖印度神油的小贩,日子得过且过,并不顺心。

先是老婆被自己打跑了,然后一周只能见一次的儿子又要跟着后爸去国外发展;老爹血管瘤急着做手术,可神油卖不出连房租水电都交不起。哪儿哪儿都需要钱。

一天,一个叫吕受益(王传君 饰)的神秘男子来找程勇,想托他从印度代购一款药。

吕受益是慢粒白血病人,一种血液癌症,需要长期服用抗癌药物进行治疗。然而,正版药「瑞士格列宁」一瓶的售价高达近四万人民币,普通人家根本供应不起。

吃不起药,就只能等死。

而在印度有一款仿制药「印度格列宁」,本土售价只要两千人民币,药效基本无异,价格却只有1/20。但「印度格列宁」在中国境内是禁止销售的。

药品走私被抓,是要判刑的。

可是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程勇还是成为了一名「药贩子」。

他拿到了「印度格列宁」的独家代理权,在国内售价五千一瓶。对程勇而言,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对广大慢粒白血病人而言,他们拥有了活下去的机会。

病友们纷纷给程勇送锦旗,称其为「药神」。

而随着程勇与慢粒白血病人的深入接触,他意识到了他售卖的不仅仅是药品,更是这些待死者活下去的希望。

终于,当警察开始查封「印度格列宁」,断这些病患的命路时,程勇决定展开一场救赎。。

这部影片的表演相当值得点赞。

所有的演员的演技都在线,更有好几个「演技爆炸」的闪光点。哪怕是群演都没有拖后腿的。

配角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尤其是王传君,明明是俊秀小生,却总爱演些怪诞的角色。上海味抓得特别准,尤其吃散伙饭的一场戏可以专门截出来重点表扬。

影片中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

中国终于有这样的片子了,不会再有人说中国拍不出《熔炉》,拍不出《素媛》了!


这句话的分量真的很重了,在我国电影市场飞速前进的今天,其中很多领域都涌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但是我们缺乏的,却是一部真正能洞察社会,真正称得上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一部能发人深省、令人震撼,甚至于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影片。

如今看来,《我不是药神》做到了!

卡司集结了王传君、谭卓、周一围以及王砚辉这些实力演技派。

点映票房破亿,豆瓣评分竟然高达9.0分

小工好久没看到过9分的院线国产片了。。。

《我不是药神》触及社会现实。因为这片子,确确实实戳到了中国人的生存痛点。

喜剧片,又不止于喜剧。

海报上,所有人都在笑,可再细看:口罩、帽子、秃头、病容……


这笑里面,关乎生死,却也超越了生死!



喜剧最深刻的内核其实是悲剧,人类文学史上向来有重悲剧轻喜剧的倾向,在克拉考尔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理解中,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悲剧是“非电影化的”。

戏剧舞台最适合展现悲剧主题。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而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是虚无缥缈的宇宙,规律难以总结。悲剧的死亡结局与电影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

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悲剧可以出现在电影中,但电影的悲剧就不完全是电影化的了。

《我不是药神》是悲剧吗?

尽管百分之九十的观众表示用完了几包面巾纸,但在导演文牧野看来,这更像是一出悲喜剧,还原了生活本真的模样。

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来就充满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诚如片中台词所言:“谁家还没个病人呢?”

既有病人,总会有死亡。

《我不是药神》看哭观众很大程度与死亡有关,而且死的方式有些惨烈。中国人对死亡向来十分避讳谈及,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寿终正寝”是离开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对仪式感的严格要求,证明中国人在“告别”这件事上有更深的渴望与要求。

最虐心不过四个字——突如其来。

我们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但你必须给我告别的时间。

但《我不是药神》并未一悲到底,文牧野说这其实是个正能量的故事。剧本最打动他本人的是角色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无论是最后大伙摘口罩,程勇在车里背过身去眼里含着泪,黄毛遇上麻烦、吕受益与他的可爱孩子、所有的人,在角色最困难一刻都是面对微笑!

《我不是药神》骨血里是一股积极向上、正面的、阳光的精神,并用这些精神去对待生活中的困境。即便角色经历惨烈,但都怀揣着乐观态度去挚爱生活,包括风霜雨雪。

正如海报上,每个人都在笑,这世界尽管艰难,但依旧要笑着活下去。

尽管影片开头特意强调了本片乃艺术创作,但其实所有人都清楚,程勇的原型,正是取材于当年热议的「陆勇案」。影片中程勇是一个纯粹的药贩子,但现实中的陆勇也是一名病患。

2002年,陆勇被查出患有慢粒性白血病。当时瑞士进口的正版抗癌药「格列卫」每盒(一个月用量)的售价需2.35万元。在服用了两年的正版药后,陆勇已经花去60万元,深感经济压力。

2004年,他在网上搜索到日本有一种仿制药,托人从日本购买了「印度格列宁」,价格只有原版药的1/8,一个疗程折合人民币不到4000元。之后他开始直接从印度购买,最低售价只有200多块。

在自己服用后,陆勇自认「印度格列宁」与正版药药效相同,之后他便通过QQ群等方式向其他病友推荐,托他代购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4年7月22日,湖南省沅江市检察院以涉嫌销售假药罪对陆勇提起公诉。但戏剧性的是,上百名白血病患者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陆勇免予刑事处罚。

2015年1月27日,,检察院发布《对陆勇决定不起诉的释法说理书》,判定陆勇的行为是买方行为,并且是白血病患者群体购买药品整体行为中的组成行为,因此不构成销售假药罪,撤回起诉。

此案当时备受舆论关注,陆勇被捧上「救世英雄」的高度被封为「药侠」。

最近陆勇的微博名也依然在用这个称号。

而电影《我不是药神》本身,上半场喜剧,下半场悲情,扎根社会,笑中带泪。

其实看海报就很「韩范儿」,海报上越是笑得开心,电影里越是哭到崩溃!

左:《我不是药神》;右:《辩护人》

尤其到了结尾部分,大半个影院的人都在哭,散场时一个个都是红着眼擦鼻涕,《我不是药神》催泪,但绝不是空煽情,它戳中的正是每个人的痛点——

看病难,看病贵。

谁能保证这一辈子自己和家人不生病呢?

一旦遇上大病,动辄上万的高昂医药费让普通人家根本无力承担。一人生病,全家拖垮,这话真不是危言耸听。

哪怕是一个看起来富足的中产阶级因病致贫,也可能在短短几天里因病致贫。为看病倾家荡产,这样的悲剧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法与情也从来不是完美的天平,复杂的现实需要掌权执法者在处理问题时有更多的考量。

影片中有个场景非常动情,一个慢粒白血病老太太对警察说:

领导,我求求你,别再查「假药」了行么。这药假不假,我们这些吃的人还不知道么?

我吃了三年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可你们非说这是「假药」。不吃药,我们就只能等死。

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他们不是在保药贩子,他们是在保命。

说到底,大家只是想有尊严地活下去。如果都吃得起正版格列卫,谁又会选择印度仿制药呢?

「天价药」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以原版诺华格列卫为例,它在内地售价高达2.35万,但在香港的售价却是1.7万左右,美国1.36万,在韩国更是不足1万。

究其原因,是中国高昂的关税。且中国仿制药少,对专利药竞争压力少,价格自然下不来。

每个国家对专利法其实都有「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指一些专利在利用的不合理、或由于一些紧急或重要原因需要使用时,国家可以强制把一项专利授权使用。说简单点,就是专利白名单。

印度在药物方面是开放「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所以各药店有大量的价廉物美的仿制药可见。成分与功效相同,但价格更低。

中国尽管也有「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但实际上却从未使用过。直到2014年格列卫的专利权到期,我国才出现了仿制格列卫,但也仅限于一代药物的仿制。

有病没有药是天灾,有药买不起是人祸。

这是一名湖南慢粒病人去省委要求格列卫入保的时候说的话。

更别提还有更多潜在的医疗问题:医疗资源不足、医患关系紧张、专业人才欠缺……前段时间的血库不足问题也引发过媒体的热烈报道。

但后续如何?往往是不了了之。


我们不能妄求中国的医疗现状一夜赶英超美,但愿能如程勇在法庭上所说那般:


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