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善者美文美德青春如歌花开之音

心系百姓,温暖如春---记金厂沟梁镇回族村第一书记姚利华

2020-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素心suxin

“当你面对这一老弱病残群体时,你会想到:活下去,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金厂沟梁镇回族村第一书记姚利华深有感触。而此时,她也彻底放下包袱,走进这些弱势群体中,成为他们真正的贴人心。

作为金陶公司驻金厂沟梁镇回族村第一书记,当初的犹豫来自两方面:一是作为企业员工,没有农村工作经验,怕是做不好这项工作,一向精益求精的她寝食难安。二是公司地处回族村,了解到村情比较复杂,相对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村里的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安排。

因此,自2015年9月以来,她就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

“姚书记,我烧火的柴没了”,“姚书记,我的羊病了”,“姚书记,我的橱子放这里行吧”,村民们与她逐渐由陌生变得熟悉,由熟悉变得亲密。她,犹如一场场及时雨,何时需要,何时就有她的身影。而她,也成了他们真正离不开的亲人。

一、尊重当地民族信仰,积极传播“爱教,更爱国”的理念。

她深知,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维护地方和谐稳定,当务之急,要搞好民族关系。而最关键的,是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回族村目前拥有1500多名伊斯兰信徒,开斋节、礼拜日极受重视。而这样的日子,也是向穆斯林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方针的良好时机。于是,她多次去清真寺与阿訇沟通,让他们在讲经时融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并在寺内墙上张贴宣传图版,使穆斯林群众逐渐树立“既爱教、更爱国”理念。

为了取得穆斯林群众的信任,除积极参与他们的重大活动外,她还及时与公司协调,出资四万余元帮助清真寺。比如,修缮房屋根除安全隐患;定做垃圾箱,保持寺内卫生;解决防水、取暖等日常问题,为穆斯林群众进行正常宗教活动提供了保障。也使他们感到党的温暖,增强了爱党、爱国意识。

作为回报,在今年春季疫情肆虐时期,清真寺为公司捐赠物资支持公司防疫。

她始终认为,尊重回族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习俗,是加强民族融合的基础。这个基础一旦牢固了,脱贫攻坚工作就容易得多。而日后不断凸显的工作成效,恰恰证明她的这一想法是正确的。

二、深入调查,直面困难,将脱贫攻坚战进行到底。

金陶公司地处回族村,因企业占地约有20%的人员在公司就业,所以贫困发生率不到1%。经调查,全村共有20户贫困户35人,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又因宗教习惯不同,不能统一入住养老机构,且居住分散。另外,前任村班子历史遗留问题,无所事事的部分村民听信谣言上访告状,以及村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无疑给工作队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姚书记上任后,立即与村干部、镇包村干部,深入各家各户了解情况,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把党的惠民政策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到群众中去。

饮水安全:完成入户管路2100米,解决二道沟及家属院18户41人的饮水问题。实现了除东西沟以外的其他自然村庄自来水的全覆盖。

危房改造:完成D级危房改造4户,C级危房15户,人居环境整治21户。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增加就业: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安置护林员一人,每年收入1万元。公益性岗位两人,每人每年收入4800元。有效保障了困难家庭的稳定收入。

健康保障: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完成贫困户签约服务100%,慢病送药100%。困难人员体检两次,确保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合作医疗保险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教育扶贫,与学校沟通,劝导辍学学生一名入校读书,对残疾儿童实施“送教”政策一名。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率达100%。

保障兜底:按贫困户、低保户评定标准审核确定,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应保尽保,使两项政策有效衔接,巩固了脱贫户的脱贫基础。

经过多方努力,至2019年底,全村已有13户26人成功脱贫,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三、精准帮扶,用爱点亮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光。

采访中,村书记张吉利不无感慨地说,提到姚书记,村民们真是把她当成了家人。大事小情,谁有困难,都找姚书记帮忙。她是在用心做事,用爱温暖这些贫困户的心。其中,有几件事令人感动。

贫困户王军成,身患下肢溃烂疾病,因家境贫困迟迟未能确诊。2019年10月,姚书记带头在全村发起捐款;并与旗委组织部联系,协调红十字会、残联、民政等部门捐助;利用“水滴筹”平台,发动各方为其筹款,总计筹款13000余元。至今,水滴筹版面上,还保留着她多次呼吁民众捐助的信息。

为了让王军成得到正规的诊断与治疗,姚书记马不停蹄,曾一天内到金厂沟梁镇医院六趟之多,又帮他联系到旗级医院办理转诊手续,和旗医保局沟通,才使其顺利进入市医院诊治。出院后,村里为他协调到一份公益岗工作,使其增加了活下去的动力与支撑。

有人问她累不累时,她动容地说:当你真心实意毫无私心地去帮助别人时候,会获得一种无以言说的满足感。

五保户张凤和老人已经八十多岁,是聋哑人、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由哥嫂照顾。听说洗衣服有困难,姚书记二话不说,把自家的洗衣机送给老人,并帮助协调解决了张凤和的护理问题,每月由民政局提供900余元护理费。

“多亏了姚书记帮助啊!”张凤和的嫂子紧紧拉着姚书记的手,眼里满满地感激。当我们走出小院,老人仍站在门口,远远地目送,似乎有太多的不舍与依恋。我想:唯有捧出一颗真心去帮助百姓,才真正赢得他们的信任与爱戴。姚书记与她的团队,确实做到了。

除此之外,姚书记帮助村民协调解决离婚家庭子女抚养费、协调公司出资5700元,为贫困户家房屋进行整体修缮、为刑满释放老人协调解决落户、低保申请、各种手续办理等等,事无巨细,使老人们切实感受到她的真诚与关爱。

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而姚书记做的,恰恰用爱撑起百姓心中的希望,使他们不至于在痛苦中步入绝境。

四、立足民族特色,寻找适合发展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的硬仗。

回族村耕地少,人均不足0.3亩,种植业发展没有潜力。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村民出外打工受限。另外,家庭养殖零散,未能形成规模。

姚书记清醒地认识到:光靠救助,是治标不治本。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引领回族村走向一条符合实际的独立发展之路。

她与“两委”班子反复研究,多次论证,初步确定从肉牛养殖、清真肉食加工入手,将牛肉产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链。

回族村的优势明显:由于宗教信仰意识浓厚,创建“清真”品牌的可信度高;回族村牛肉已得到当地与周边朝阳、北票等辽宁地区消费者的肯定与认可,市场前景广阔。

同时,创建“清真牛肉”将产生更多的效益:

1、现对几个牛肉门市的销售情况进行统计,每年销售牛肉约280吨左右,保守计算经济效益约300万,确立品牌后,经济效益可观,短期内就可形成规模发展,成为回族村的主导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形成后,建立健全一切保障机制。可以使大部分农民自己或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肉牛饲养,经营合作社可以以最优惠的价格进行收购,保障养殖户经济效益最大化,带动地区经济规模发展,同时也保障合作社货源稳定。

3、吸收、接纳本村的困难户和困难人员进入协会,依靠集体帮助、政策帮扶、安置就业的方式,从根本上使其在预期的时间内实现脱贫,达到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上线。

4、解决村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就业,培养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进入到合作社组织,参与集体经济管理,最大限度安置就业。建立“清真牛肉”品牌销售点,扩大就业空间。

5、建设中型肉食加工厂,使屠宰集中化,既保证牛肉优质化,还能使环境得到净化、美化。

姚书记明白,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方向正确,坚定信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回族村将来一定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光明之路。

为此,她做了日后工作安排:1、挖掘潜力、尽职尽责完成好脱贫攻坚各项任务。2、保质保量建设完成2576平米牛舍建设,争取明年中旬投入使用。3、加强党建工作,严格“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培养后备干部,为工作接续提供保障。4、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荒山资源发展杏树嫁接、药材种植等项目,做到生态发展、村民受益。

她一再强调,没有组织的信任,没有公司领导的支持,没有团队的精诚协作,自己的工作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脱贫攻坚战到现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还有很多环节尚待完善,尤其联合党支部作用有待加强、村后备力量缺乏,工作缺少创新、产业发展缓慢,缺乏支撑产业、村历史遗留问题协调难度大等等。看得出,姚书记是一个脚踏实地、谦逊谨慎的人。

“我年龄大了,以后需要年轻力量挑下这副担子。”姚书记不无忧虑地说。那一刻,透过她悠长的目光,我仿佛看到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忧国忧民的大爱与情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