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庙最早名门望族
夫子庙地区最早的名门望族,当属东晋时期的 王、谢两大豪门,这两大家族就住在乌衣巷。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为西晋光禄大夫王览 之孙,并得以世袭爵位。王导与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素来友善,全力辅佐,并成为司马睿登基的功臣。307年,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出镇建业(后改建康)。王导相随南渡,联络南方世族,为在原东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新朝,终使吴地之人望风归顺,百姓归心。王导成为南北方士族的首领。318年,司马睿开创东晋登基皇位,任王导为膘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封武冈侯,位极人臣。
谢安也出身于名门世家,却不想凭借显赫家世去获取高官厚禄,而是隐居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东山再起”后,任吴兴太守、吏部尚书、中护军、上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后与尚书令王彪 之一起执掌朝政。377年,朝廷加谢安为司徒,在淝水之战中立下奇功,声望达到了顶点。谢安的侄子谢玄,是东晋时期军事家,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当时前朝东晋的封爵中只有王导、谢安、温峤、谢玄与陶侃子孙的爵位未被废除。王导爵位始兴郡公降封为始兴县公,谢安爵位卢陵郡公被降封为柴桑县公,食邑均为一千户。王、谢家族开始由盛转衰。而王、谢两大家族兴盛时,贤才众多,皆居于乌衣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大族。到了唐朝,则皆败落到不知迁居何处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题有《乌衣巷》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在感叹王谢旧居荡然无存的同时,也隐喻着对豪门望族的嘲讽和警告。此诗影响甚大,王谢两家后来合居,宋代就有“王谢故居”之称,并建来燕堂。
“金陵四十八景”中的“来燕名堂”,指的就是“来燕堂”。今已复建,堂匾系当代著名书法家沙曼翁书写,以隶体杂汉简,笔锋遒劲有力,象征着六朝时期“王谢大宅”的风范。“来燕”取自当年谢安以燕传信的故事,大堂正中竖立着一樽王羲之铜像。毛泽东对刘禹锡的《乌衣巷》感触颇深,并手书此诗,现已制成碑刻置于巷口。
东晋时期乌衣巷的具体位置及规模已无从考证,现在的居民小巷应只是其中一段。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根据史料,结合实际道路情况,在原址附近恢复了乌衣巷,重建王谢故居作为王导谢安纪念馆。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另附有王谢家族陈列、六朝历史和文化艺术陈列、淝水之战半景画室、东晋起居陈列室、六朝书画、雕塑厅、洛神赋壁画厅等。楼堂外的墙壁上,饰以竹林七贤图、对狮图、行乐图等砖印壁画,庭中又建有仿兰亭的曲水流觞渠。
乌衣巷长约百米,保留了一眼民间古井,并特请诗书界名流撰写了记文、楹联。乌衣巷口有副对联:一巷月朦胧欲问乌衣何处去;万家春旖旎且看紫燕此间来。古居大门对联为:归燕几番来作客;鸣筝何处伴随云。两副对联书写者均为我国当代书法家言恭达。
王、谢两大家族在此聚居,名人辈出,两家除名臣、名将外,谢家还有才女谢道蕴,山水诗祖谢灵运,大诗人谢脁等,王家则以王氏父子书法家最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