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出身寒门的人,是如何扭转自己命运的?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1人  b9f9054a6265

有句话说,人生如牌局。只不过这发牌的是上天,而出牌的是自己。

倘若再悲观点看,牌局里的牌一旦发下来,大小其实早已注定。无论是你抱怨也好,谩骂也罢,一切仿佛皆成定数。

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股神巴菲特的采访,记者问:“你认为你如今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巴菲特说:“我只不过是一个中了‘卵巢彩票’的幸运儿”。

言外之意,巴菲特暗指自己的成功其实是投对了胎,他不过是遇到了最好的时代、赶上了最好的机遇罢了。

很显然,这句话虽是玩笑,但却也多少道破了一丝命运的真谛。

经济学家说,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本质上其实都是这个大时代下的工业化产品。

相比较于整个大的系统生态而言,无论企业还是个人,能控制的只有很小一部分。

之所以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生命会失控,归根结底要看其是否是顺应了整个时代的步伐。

然而,这个世界上偏偏有那么一类人,他们不甘命运的安排,明明手里握着一堆烂牌,却总能绝地反击,打出一手漂亮的好牌。

01

有人说,人这一生,就好比一场慢节奏的战争。

正所谓“取势、明道、优术”。但凡一个人能突破自己原有的阶级,从而实现某种成就,以上三者缺一不可。

所谓“取势”,即顺势而为。之前我们讨论过很多次,趋势是一种时代背景下不可逆的洪流。

比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顶级富豪,对其起决定作用的并非个人能力的高低,而靠的是特定时代下的背景和趋势。

举例而言,在古罗马时期,包括克拉苏在内的那些顶级富豪积累的财富,比此后1000年里任何社会的精英阶层都更富有;

又如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早年靠一项油田投资便奠定了其巨额的财富基础,相当于他能用每1美元换来125美元的收益;

再拿内地房企来说,之所以中国在过去的二三十年能滋生出无数地“地产大亨”,以及像万达、万科这种市值百强的企业,其核心原因无不是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制度红利。

换言之,我们常常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可倘若把马云放到如今的2018年,你认为他还能够再做出一个和阿里巴巴同样规模的伟大企业吗?

当然,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单纯地讨论趋势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因此我们还要把视线拉回到个人层面上。

再者是“明道”,意思是说要明确自己的战略方向。

孙子曰:“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意思是说,会下棋的人总是会通盘考虑全局,而不会下棋的人只会盯着一子得失。

好比中国人下象棋,同样是棋局里的马,放在对方卧槽的位置,还是让它躺在角落里,其威力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战略其实是一种合理分配资源的连贯性行为,关键在于你会不会“占位”,它意味着你能否规避风险,捕捉机会,并最终掌握主动权。

就像你我身边很多天资普通、出身贫寒的人,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照样能绝境逢生,很大程度在于他选对了位置和方向。

最后是“优术”,即一个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我看来,这里的“术”既指知识与经验,更意味着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聪明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智商就高人一等,而是因为他们更加懂得“How to”的学问。

比如现实中有一种“秘籍型谬论”,即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背后,肯定是掌握了某种不为人知的秘籍。可事实上,现实中并不存在《葵花宝典》,真正的成就,是源于你对问题的流程进行持续优化。

就拿写公号这件事来说,如何才能做出一个爆款?

有的说要定位,有的说取好标题,有的说文笔要好,有的说要多投放,还有的重排版、重互动...以上说的统统都对,唯独的就是缺一不可。

这就像有些人混迹于社会,认为拉关系最重要,可事实上如果你没有真材实料,无法提供他人实际的价值,别人又凭什么为你的关系买单?

因此,所谓的“优术”,其实是一门关乎全流程优化的艺术,倘若单纯迷恋于某个环节,都势必会让自己走火入魔,结果适得其反。

好,理解完“取势、明道、优术”,回到最初的话题:一个天资平凡的普通人,是如何突破自己原有的阶级,实现命运跃迁的?

除了宏观的“势”,以及微观的“术”,今天我想和你探讨一下中观层面的“道”。

02

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用打仗便能赢,才是最好的作战策略。

可现实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被陷入到一种复杂而激烈的竞争中。

就拿共享单车这个创业项目来说,原本有一个ofo,过两天突然杀出个摩拜,再后来索性赤橙黄绿青蓝紫,大马路上五颜六色全给配齐了。

面对庞大的市场,资本的压力,但凡你一只脚踏进去,这时候想出都出不来,每天不得不面对各种挠头的问题。你说气不气人?

由此可见,中国人一直有个特点,即“从众心理”。抛开时代背景、个人基因不说,很多人做一件事情,其逻辑无非是大家都说“好”。

更有甚者,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做时,他还会信誓旦旦地回答道,因为我比别人牛啊,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啊,我的资源得天独厚啊等等。

这类人看似自信满满,但实际上多半没有过对事物深刻地洞察。

换言之,一个好的洞察,靠的不是直觉和灵感,而是无数次沙盘推演后的深思熟虑,是设身处地思考复杂问题背后的合理性。

回到“道”的层面,当我们谈及战略的时候,首先就意味着取舍,英文可以解释为“the trade off”。

所谓的战略,其实是一种“以舍为得”的思维,这意味着最难的不是选择,而是放弃。

这就如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最怕的不是你有没有足够的实力,而是你不小心站到了一个和很多高手正面冲突的战场上。

《孙子兵法》中讲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一个好的战略并不是教你如何能打败强大的对手,而是告诉你该如何利用自己的insight,从而能“四两拨千斤”。

倘若想要做到这点,那就先要懂得以下3条: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绝对优势,但任何人都有相对优势。

比如放到宏观的列国竞争层面,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一直秉持着“韬光养晦”的战略,因为我们能意识到,在当时正面与美国进行经济抗衡,无非是“以卵击石”。

虽然我们当时的经济体量不如美国,但我们有什么呢?

我们有庞大的人口规模,这意味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和更低廉的生产制造成本,这是我们的“相对优势”。

然而国家经济要发展,其中我们最缺的是资金和前沿的科技。

因此我们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了国际上的海量投资和科技成果,于是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极有可能在2025年超越美国。

正所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当我们面对竞争的时候,上乘的战略从来都不是“死磕儿”,而是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相对优势。

换到个人层面上讲,一个人的优势也极有可能是他的劣势,一个人的劣势也很有可能是他的优势。

比如我常说,这个世界上最高的成本,叫做“机会成本”,而且越是精英越往往受其所困。

好比前两天A股全线飘红,这些上市公司合计有8000个高管离职,你认为他们接下来会干什么?

我猜其中多数人要么选择九死一生去创业,要么在家歇业一段时间。

总之,他们绝大多数人很难像一个草根般那样,再次回到普通工作岗位重新奋斗。

可这与我们这些身无长物的普通人有啥关系呢?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就是我们不必为那些偌大的机会成本而左右犯愁,从而可以更加聚焦在个人所擅长的小点上。

再者说,很多人认为自己身上压根儿找不到一丝优势,我认为这是一种最扯淡的想法。

就好比你能力不足、情商欠费,但起码这样的人肯定比别人多的是时间。

只不过很多人并没有把这种“相对优势”充分利用,没有用它来学习、读书、锻炼自己,而是天天捧着手机刷网剧、打游戏。

要知道,一个人的努力是看得见的,你把它用在哪里,你就会收获什么。而时间,只是长短的问题。

一个好的战略,是在不确定的复杂系统中,找到自己最能优先突破的集中性问题。

然而,很多人却把空泛的口号错当战略。好比你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汇,诸如“顶尖”、“卓越”、“领先”等等。

这些词经常被很多公司领导层拿来滥用,动不动就说自己要“争先进、夺一流”,感觉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跟傻子一样。

反之,即便是再宏伟的目标,也要秉持紧急优先、集中突破的原则。

例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总体目标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强国,但早期阶段的战略却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让先富带动后富,让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是一种阶梯型的分布式战略。

再如很多创业者特别容易陷入一种“求大求全”的误区,好比我自己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

回想早些年做产品的时候,我通常会先做大量的市场调研,然后发现竞品里如果有一些我没想到的功能点,就统统都会设计到自己的产品中。

这种好大喜功的特点,导致你会忽略一个团队的精力问题,即便你有再大的能耐,但八个盖子始终盖不了十个锅。并且但凡一个环节有问题,就会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

相反,或许很多人都知道乔布斯曾经挽救苹果公司的故事。

1997年9月,苹果距离破产只有两个月的时间,那时恰好乔布斯被驱赶出苹果公司。

后来,经董事会同意,乔布斯重返苹果。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苹果公司的业务范围缩小聚焦到了个人计算机领域。

他将苹果原本15个台式机型号减少到1个,并将6个全国性经销商也缩减为1家,除此之外,他还几乎将所有的制造业务转移到了台湾。

这一系列行为看似简单,但他真正做到了“有舍才有得”,这是因为他真正站到了系统全局的层面上,考虑到市场的真正需求,即:

消费者要的不是更多的选择,而是你明确地告诉我什么才是最好的。

再回到个人层面来看。职场中,我经常听到有人在苦恼,自己该如何成为一个“面面俱到”的人?

且不说这种人是否存在,但倘若你真的这么想,就代表你还没有认清自己的相对优势。

企业给一个技术人员发工资,绝不是在为他的情商买单。相反,如果你的情商极高,想必你可以试试去做sales或者PR。

记得曾经有个年轻人问我,说觉得自己目前的发展途径太窄,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迅速跟高层搭上线。

我的回答其实很简单:当你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到极致,别人自然会注意到你。

所以说,这个世界看似复杂多变,但真理往往也埋藏其中,关键在于你能否将复杂简化,集中优势力量去解决最重要而又紧急的矛盾。

好战略是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而坏战略则是对美好期望的虚假罗列。

比如你问“如何让一个电商网站的业绩提升”?

也许有人会回答:“加大推广力度”、“加强内容建设”、“优化产品详情”、“明确业绩目标”等等。

然而,这些话说了等于没说。例如“加大推广力度”,那什么样的推广力度才算大,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参考标准?

相反,当我们要制定一个战略时,空泛的口号并不能为我们持续注射鸡血。好战略应该是切实可行,并有具体量化标准的。

换角度而言,管理中有个叫做“OKR”的工作方法。“O”是Object,即目标,“KR”是Key Results,即关键成果。意思是说一个目标是由许多个具体的关键成果组成的。

好比说你励志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那什么才是优秀呢?

是有一千个人阅读过你的文章,还是有十万个人阅读过你的文章?

接下来在想,倘若有很多人度过你的文章,你就算一个优秀的作者了吗?我想答案是未必。

这里面有可能牵扯着读者的忠诚度,如有多少人会持续阅读你的文章;

也可能与口碑度相关,如有多少人自愿分享;

还有可能关联着美誉度,如有多少家大型媒体刊登过你的文章...

所以,当你喊出“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的战略目标时,或许可以直接给出一些可量化的关键成果,如:

一年内吸引一万名读者;

其中有20%的人看过我10篇以上文章;

每篇文章要平均达到100个人分享;

我的文章要被10个百万级媒体转载。

所以说,当我们谈及战略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站在全局的角度系统化思考的过程,是一种针对流程的全面改造结果。

03

回过头来看,一个天资平凡的人如何实现命运的跃迁?在我看来,设计适合自己的战略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关心趋势,不能产生自己的洞见,这个人多半只是瞎干、蛮干。这并非意味着单纯地努力不能换来成就,但你却会比很多人走更多的弯路。

孙子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换句话说,一个人会不会输,决定权在自己,而一个人能不能赢,仰仗的则是敌人的破绽。而这其中的敌人,包括趋势、时代、竞争对手,以及你所处的位置...

这好比两个人奕棋,高手的大部分招式并非是想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

高手下棋的策略常常有两种:

一种是提高棋子的移动性,从而提高它们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牵制对手棋子的行动自由;

二是制造相对稳定的格局,从而再趁你不备时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所以你看很多竞争都跟下棋一样,表面上风平浪静、平分秋色,但私底下却波涛汹涌、胜负已分。

换言之,当你天生手里拿的是一副烂牌时,最佳的办法并非是先下手为强,而应该谋定而后动,找准最佳的契机后发制人。

这,也就需要你结合周遭的变化不断分析自身的优势,从而设计出属于你的最佳策略。

毕竟,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万里长征。

-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