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的可维护性
软件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开发周期和维护周期,且维护周期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开发周期的时间,相应的,维护成本当然也是远远大于开发成本的。有经验的程序员应该都对此有过深刻的体会。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的程序员都热衷于开发新功能,尤其是从无到有地开发一款软件产品,他们觉得这样的工作才具有创造性,才能快速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时候,我们可能都在维护既有的代码(他人的或自己的)。从实际情况和重要程度来讲,维护代码也是极其重要的,对维护者的软件素养和技能水平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软件维护可以被分为以下4种方式:
- 发现并修复bug(
纠正性维护
) - 系统需要去适应操作环境的改变--例如OS或者技术的升级(
适应性维护
,如适配Android版本升级) - 用户有新的需求,或者对之前的需求有变化(
完善性维护
) - 确定可以改进质量或者预防将来可能产生bug的方法(
预防性维护
)
从软件维护的4种方式来看,维护软件面临的限制因素可能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更多,也更具挑战性。
对于既有的软件系统,它们可以被修改的难易程序是不同的。一个软件系统可被修改的难易程度称为它的可维护性。从软件的生命周期及成本来讲,使软件系统具备高维护性是极其重要的。遗憾的是,可维护性经常被忽视。
可维护性并不是开发完成之后才考虑的事情,而是需要从一开始开发就应该加以考虑。首先,对于软件架构的设计,一经确定就很难再改变的了。其次,一开始就形成好的维护性氛围,对后续的开发、维护也具有示范作用。
国际标准将软件质量划分为如下八个特征:
可维护性对其他几个特征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系统拥有高可维护性时,会更容易提高其他特征的质量。
关于如何编写高可维护性的代码,诸如《代码整洁之道》、《编写可读代码的艺术》、《重构 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实现模式》等都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优秀的建议。接下来几篇文章将总结提炼出《代码不朽 编写可维护软件的10大要则》这本书中的建议。这本书中的建议是软件改进组织(Software Improvement Group)的咨询师们长期工作经验的结晶,是通过分析海量项目和代码之后而浓缩出来的。遵从这些要则,势必可以大幅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关于SIG(Software Improvement Group):
SIG是一个软件管理咨询公司,运营着唯一一个经过认证的软件分析实验室,对软件产品的质量进行标准化的检测。
SIG会自动对客户上传的代码进行检测,评估软件的质量及异常情况,给客户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截至目前为止,SIG已经分析了近百亿行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