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秦州杂诗(其七)》-杜甫
2024-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听雨读书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唐时的秦州城即今天的甘肃天水,处于群山环绕之中,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作者丢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来到秦州。在秦州,他写下歌咏当地风土人情、抒发游历四方的感受的组诗二十首,此诗是其中的第七首。
公元759年,安史叛乱还远未平定,地处西北的吐蕃又趁唐王朝内乱,侵袭大唐西北的领土。随着战局的恶化,本来地处内地的秦州成为边防的重地。作者对国家面临的危机感同身受,内心忧虑不已,这些情绪,在诗中都有反映。
首联用“万重”与“孤城”做鲜明对比,又用“莽莽”加以形容,充分描绘出秦州城地势的险要。
“风起”才能“云涌”,入夜之后月亮才会升起,这是人们通常的认知。然而,在这个战争阴云密布的重镇,地面即使无风,天空中的云层也会奔涌;夜幕还未降临,月亮已经升在半空。令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战局的紧张。
出使在外的官员为何还未归来?那是因为他身负着斩杀敌国首领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漫漫烟尘中,我向远方久久眺望,边塞的风沙将我的容颜吹得更加衰老。
诗的颈联灵活运用了两个典故:西汉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职典属国。同为西汉的臣子傅介子,擅长外交事务,他勇敢地孤身深入楼兰国,斩杀与汉帝国为敌的楼兰王。
在此诗中,作者是用“属国”指代身负外交任务的唐王朝官员,用“楼兰斩未还”形容他们的使命重大,同时营造出一种激烈紧张的战争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