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的也对
苏轼大概说过,写作不能强求,有作文之意再下笔。时代不同了,多数的普通人也不是苏轼,大多事情如果不是我们硬做的话,比如写作,“作文之意”可能永远不会来的。苏轼的这个意思不能说不对,但吸取的维度和出发点(视角)不同,以及多数人不如他那么优质,所以对于一个有一点点想做某件事意愿的一般人来说,相对的强行措施是必要的。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生活,休息在家的话通常在午饭后直接睡觉(跟随身体或大脑下午犯困的习惯走),醒来可能已是傍晚,然后继续吃晚饭。后来当意识到了时光的珍贵后,即便下午依然困倦,也要活动一下或泡一壶茶,并那本书来读,边和睡意斗争,边努力吸收文字里的内涵。苏轼是对的,他追求文字或文章的自然淳朴,但他已经是苏轼了,从文学上说他已经不用再努力了,可普通人却不行,尤其是生在诱惑极多的今天的普通人。
忘了是最近看的什么书里讲的,说要坚持写日记,但对于越来越规矩的现代人来说很容易写成流水账。还不仅仅是生活的同质化,同时疲惫的懒得观察生活,心仿佛蒙上一层油,糊住了。我每天除了工作外,读书思考写作背单词看英文背日语法语健身学金融大概也就是这些事情,输出的也就是从书里看来的东西以及读后的思考。与其是要写,不如说是应挤,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值得写的东西,写了无非是重复前人。但这个过程最后必然会引发新的东西,带有自己特质的新东西。
昨天弟弟给我发来一个知乎上的文章,是一个问题,出国或回国后的变化是什么。我的直接变化是不爱说话,不爱和人交流,也不和人争辩,即便被人误解,误解就误解了也无所谓。弟弟天赋比常人高出一些,自己翻译过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他参加了本市不少的交流性的聚会,却十分失望。发现了周围人在交流时三个最基本的问题:1、非理性(没有逻辑,没有体现事情之间的联系和思维);2、红卫兵式交流,极为简单、过度的站队、扣帽子;3、图穷见匕的交流,不重视交流本身,画外音极多且复杂,导致内耗。我觉得看的很准确,而且这不是本市整体的说话风格和强调,而是更大范围的,大到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意思是说,我们还没有建立个人以及公民的概念、自主的概念、平等的概念等等。自然,交流或者语言是在整个人类生活的大系统中的一环,我们不懂得如何交流并不奇怪。
我们继而探讨了关于不同文化下的饭局的问题。在外面往往一个饭局其实吃本身是最简单的,甚至寡淡,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交流本身。而我们这就不用详述了,常常让人觉得腻得慌、反胃,然后在交流上也并不深刻探讨着什么,只是互相粗浅地取悦而已,或应和着对方刚刚吹过的牛B。所以,我们都在寻找像可以我们这样交流的伙伴,但种种原因确实十分困难。最后还是自己和自己或在十分小众的范围里玩就好了。